孫兒熟練地躲了過去:
「祖父,你該回去進學了。唇上那個叫髭,頰側那個叫髯,下巴上的才叫須。我說陛下不蓄鬚有什麼問題嗎?」
馮去疾:……
孫兒還摸了摸自己的下巴:
「長須太難打理了,而且看著老氣。還是像陛下那樣比較俊美,也不容易把飯菜湯汁沾到鬍鬚上。」
說著說著用眼神去瞄他祖父的長須,一臉地嫌棄。
先秦時期對衛生的講究不是特別高,有些人鬍子髒兮兮的也不愛清洗。鬍子里時長藏著跳蚤一類的小蟲子,讓人看了頭皮發麻。
老秦人還好,因為參軍的多,戰場上留鬍鬚很容易礙事。所以大多只在唇上和唇下留短須,看起來乾淨利落。
有些文臣會講究一些,蓄起長須來。畢竟是當官的,能夠頻繁使用清水潔面,藏污納垢的情況倒是少一些。
但那些愛在鄉野中隱居的隱士就不好說了,他們大多沒那麼多僕從伺候,衛生如何純看他們個人愛不愛乾淨。
馮去疾發誓他的鬍子很乾淨。
然而因為鬍鬚容易彎曲打結的緣故,即便乾乾淨淨的,有時候看著也很雜亂。
所以臭小子就是找藉口和他唱反調對吧?他不就是昨天沒忍住說了一句「太子殿下也沒那麼好,你少跟他學」嗎?
——他是親祖父,還能害自己孫兒?!
馮去疾氣得拂袖而去。
話題人物太子殿下這會兒正在圍觀父親修剪髮尾。
現代人總以為古人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就一輩子不剪頭髮不剃鬍子,實則不然。
這句話只是讓人愛惜身體的,沒到一點不讓修剪的程度。人活著還是要以生活便利為主,所以頭髮太長了、頭髮分叉了,還是得打理的。
更何況這句話還是出自儒家經典,若非它出自的是孔子所著的《孝經》,要是換個和孝無關的經典,其他諸子百家恐怕理都不會理。
扶蘇伸手撈起一縷髮絲:
「父親的頭髮保養得極好,其實也沒什麼要修剪的地方。」
只是頭髮太長的話,束髮都不好束,因而長度還是得保持在合適的範圍內。
手賤的太子殿下撥了半天,確定沒從父親的頭髮里找到哪怕一根白髮,這才滿意地收回手。
負責修剪頭髮的侍者被他鬧得僵在那裡不敢動彈,生怕一剪子剪錯了,給陛下剪下長長一縷下來。
始皇把兒子亂動的手捉住:
「別鬧,等下朕的頭髮被剪壞了,朕唯你是問。」
扶蘇一點都不怕:
「那我就也剪一縷頭髮給父親賠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我還一縷給父親,父親就消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