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自此之後,雲瑤也讓伺候的人對胤禛換了稱呼,畢竟身為郡王世子,稱為貝勒也是理所當然的!
以前雲瑤就知道其實胤禛在宮中身份很尷尬,即使她和康熙寵愛胤禛,可這層寵愛在宮中伺候的人看來有些不怎麼牢靠,因為他的生父蘇和泰只是區區一個鎮國公,所以很多人對胤禛都不怎麼看得起,如今康熙晉了蘇和泰的爵位,也能讓胤禛的地位在宮中不這麼尷尬!
光陰流轉,又是一年飛逝,轉眼已是康熙二十年。
如今朝廷上康熙轉變了態度,對出海十分熱衷,朝廷上其他人因為對出海的利潤十分眼紅,所以對於康熙的主張並不反對,甚至是極力贊成,而蘇和泰也變成了一個香餑餑。
只是想要出海,確實有一個阻礙,就是台灣的鄭成功家族!本來在三藩之戰中,康熙是想一鼓作氣直接攻上台灣的,可是因為這樣那樣的顧慮,才一直沒有成行。如今鄭經即鄭成功中風而死,鄭氏家族發生政變,朝廷以及康熙也知道這是一個好時機。
而這次本來康熙是想啟用施琅進攻台灣的,只是朝廷上下都不同意。
因為出海的利潤可比尋常買賣賺錢的多,這些滿洲貴族們可不放心把這樣重要的路子交給一個區區的漢人,要是施琅沒有成功,那他們賺錢的路子豈不就是被人給砸了?
後來經過幾番商定,康熙決定派蘇和泰總攬軍務,手下轄制施琅以及姚啟聖一起進攻台灣。
施琅和姚啟聖二人均是進攻台灣的好人選,只是兩人不合,本來,若是沒有蘇和泰出海這件事做引子,康熙也只會派施琅攻上台灣的,畢竟他更欣賞施琅。
只是如今眾人都盯著台灣這個盤子,恨不得都從其中分一杯羹,滿洲貴族家少子弟都想參與這次戰爭。
為了找一個可以壓制這些人的統帥,康熙才想到了蘇和泰,畢竟蘇和泰海上經驗豐富,又是宗室,正好可以總攬組建水師之事,無論是施琅還是姚啟聖,斷然不敢對蘇和泰怎麼樣的!
為了更深一步加深蘇和泰的權威,康熙下令,授雍郡王蘇和泰福建水師提督,加太子太保,諭以當與福建總督、巡撫等官同心協力,以清海疆,勿負委任至意。
到了四月,蘇和泰奔赴福建,而施琅和姚啟聖二人雖然不和,也不敢再蘇和泰面前出什麼么蛾子。他們也知道蘇和泰雖然年輕,但其出海一年多,路上也不是沒打過仗,畢竟海上什麼人都有,海匪還有其他小國。對於海事十分精通,也不敢弄鬼。
而蘇和泰見此知道這二人也是顧全大局,就上書康熙誇讚了兩人一番。這二人更是一番感激涕零不提。
蘇和泰很快掌握了大局,而這個時候台灣上面的鄭氏家族因為政變的緣故正惶恐不安,乍然聽到清廷準備攻擊台灣也是嚇得不輕,台灣有不少人都人心浮動,派人前來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