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卻不以為意:“年紀小無妨,先是太子大婚,然後是老三,輪到他怎麼也得二三年。況且邊關紛爭再起,朕準備御駕親征,回來再操辦老三老四的婚事。”
“什麼?御駕親征?”繡瑜手中的棋子啪的掉在棋盤上,擾亂了一局好棋。
第75章
康熙御駕親征的決定在朝堂上掀起軒然大波, 眾親王大臣各有盤算,躍躍欲試, 都渴望建功立業。
最失望的人, 莫過於皇太子。康熙決定親征, 儲君就勢必要留守京城以防萬一;大阿哥則有了領兵出征大展身手的機會,兩人明爭暗鬥, 為了兵權互相角力。你的人攬了火器營,我的人就必要領了先鋒旗, 互不相讓,錙銖必較。其中重重瑣碎,不必細表。
單說小阿哥們無比興奮,丟了筆墨, 挽了長弓, 日日往武場馬場上去。素來怕熱的胤禛也不嫌那盔甲又沉又悶了,喜文厭武的胤祉也開始研讀兵書了;五六七三個小的更是日日苦練,時不時讓諳達往皇阿瑪跟前表白一番, 生怕康熙忘了他們。
繡瑜看了胤祚每天興沖沖剃頭挑子一頭熱的模樣,就差在頭上綁個白條,寫上奮鬥了。她終於忍不住打擊兒子:“你才多大?就是還沒入關的時候也沒有九歲孩子上戰場的先例。”
胤祚不禁苦了臉,癟嘴說:“可是四哥五哥多半都會去, 又斷在我這兒。”
明眼人都知道此次出兵外蒙,乃是以數倍的兵力對敵, 最差的結果也只是不勝罷了,絕不至於有生命危險, 可謂是刷戰功的好機會。而軍功在清朝就是硬實力,以前的多爾袞、日後的年羹堯,都是因為軍功在身,皇帝也得忌憚他們三分。
可打仗也是要講究制衡之道的。
康熙的本意是太子留守京城,一三四五,四個阿哥隨他出征。四妃的兒子,剛好不偏不倚一人帶一個。大家一起刷戰功,進一步鞏固四妃的地位。
胤祚是康熙十九年二月的生日,只比胤祺小四個月罷了。真論起來也不是不能去,只是永和宮就比別人多一個孩子了。
繡瑜只好攬了兒子在身側,輕聲說:“好孩子,委屈你了。”
胤祚現在還沒參透這一層,只是單純覺得委屈,又想到要跟四哥分開好長時間,才悶悶不樂罷了。見額娘這樣說,他才懂事地收了抱怨的話,換了笑容。
胤禛卻已經明白了這個道理。他跟胤祚只差一歲半,長幼有序,他居長,永和宮的資源自然都要向他傾斜。可規矩是規矩,終究還是他壓了弟弟的前程。若胤祚是別的額娘的長子,以皇阿瑪對他的寵愛,此行必定有他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