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弟——”九兒下意識喊道。
十三隻回頭沖她一笑,便被十四拖著往正殿跑。
宮女打起帘子放了他們進去,繡瑜正拉著宛芝的手說話,卻見兩個猴兒裹著滿身的寒氣沖了進來,沒有像往常那樣對烏雅家的人淡淡點頭,反而一個勁兒地衝著宛芝甜甜地喊舅母。
她晚些時候問了跟著十四的哈哈珠子才得知今天發生這些事,好笑之餘心裡,點著十四的鼻子笑罵:“生了顆做長子的心,偏偏又只有個當麼兒的命!”
十四聽不懂,只是在炕上滾來滾去地喊:“我要學射箭!我要學射箭!”
繡瑜被他吵得不勝其煩,好容易等他喊累了在炕頭上睡過去才勉強清淨下來。她心頭這才浮上一抹隱憂。
宮裡皇子們啟蒙的課程都是固定的。
除了大阿哥和太子小時候,上書房的體系尚不完整,課程比較隨意之外。自三阿哥起,皇子們入上書房,頭一年都是先讀《三字經》再讀《百家姓》、《千字文》,隨後是《聲韻啟蒙》。這四本書難度遞增,讀完基本也就識得二三千基礎字詞;接下來再輔以《孝經》、《弟子規》一類重在培養德行的課本、《詩經》一類修身養性的讀物和《大清會典》這樣的本朝禮儀規章制度。
然後就升入中級班,開始攻讀四書五經並各種經義註解。然而皇子們不用考狀元,這部分的內容只需花上二三年的時間,大致講通記誦也就罷了。
真正的大頭在攻讀史書上,先拉通講一遍通史,然後逐漸細化,從《戰國策》、《呂氏春秋》到上書房正在修訂的《明史》。歷朝的經子史集,既有歷代明君賢臣的文成武就,也有亡國之主、奸佞小人的反面教材。這部分大約要花上四五年時間,一直讀到皇子們出館聽政為止。
最後重中之重,也是胤禛胤祚現在正在學的內容來了——帝王心術、御下之道。從歷史題材延伸出去,輔之以市面上看不到的教材,比如法家集大成者韓非子所著、讓秦皇驚嘆“若能得見此人,死不足嘆”的《孤憤》、《主道》,再比如宋朝歐陽修講朝堂黨派鬥爭的《朋黨論》,元朝統治漢人的經驗、清朝祖先與明朝作戰的經驗。
這套學習方法體系鮮明,循序漸進,很好地解釋了為何康熙的兒子有出息的機率這麼高。就連常年被康熙嫌棄的九阿哥十阿哥也是熟讀史書、能把四書倒背如流的人物。康熙嫌棄老九,只是因為胤禟天資聰穎卻憊賴貪玩,本應做得更好罷了。
問題是,這樣教出來的孩子,哪有真正偏安一隅的庸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