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她飽受爭議的學醫跟善妒也沒人說。
畢竟顧嫵是通過學醫才有的一舉得封異性郡主的事,而且不少人家就是因著這個受了她的恩惠,要是沒有這一轍,她們說不定都魂赴地府了,哪有臉拿著這個說事。
而且現在哪家沒出閣的姑娘不請個女醫回來教一點東西?就算沒有明.慧郡主這麼厲害。
以後出了閣也能防著著內宅手段,畢竟別人懂你不懂,這不是擎等著讓人下手嗎?
丫頭婆子們懂到底不如自己懂,畢竟這世上最靠得住的還是自己。
至於明.慧郡主善妒,快別說笑了,沒看安遠候後宅里多少妾室,那可是連一個暴病而亡的都沒有,一個個的身體好著呢。
而且越是講規矩的人家越是注意這些,多少簪纓世家的公子們可是連妾室都沒有的,最多也就幾個教人事的身邊人。
拿這種東西去說嘴,也不嫌跌份。
回到家裡老太太就不說了,光她大伯母就向來不講規矩,現在大了她但是知道避諱些了。
小一點的時候她沒少混在大房裡看大伯父跟大伯母相處,發現他們壓根就和媽媽跟她講的夫妻相處不一樣。
大伯母隨性的不得了,從來不伺候大伯父吃飯,從來都是一家人一起吃。
而且媽媽講過按書里說,女子是應該賢惠不嫉妒,主動勸丈夫去其他妾室那裡。
母親就算咬牙切齒的,也會這麼做,可她就從來沒見過大伯母這麼賢惠過哪怕一次。
可真正看起來,他們的感情就比父親母親好的多。
還有比如不該問丈夫的行蹤……大伯母都不用問,大伯父都能交代個底朝天。
這樣的事多了去了,他們樣樣相處都與自己所知的“按理”不一樣,可比“按理”的父母親恩愛和諧的多。
這才有點懂得媽媽跟大伯母說的“懂是一件事,做又是另一件事,端看哪個適合自己,畢竟日子是自己過出來的”的意思。
自此,她在外面就還是“賢孝才德”,規矩出類拔萃,人人都夸的榮國府長孫女,可實際上在家裡卻更隨性著,每日練練琴,寫寫字。
看看本不該女孩子看的四書五經,跟哥哥們辯一辯書中的道理,偶爾看一看雜書話本。
反正大伯母說了,只要愛看就看,但懂得辨別其中的真假道理,不要被迷了心智就好。
正所謂哥哥們說的“盡信書不如不讀書”,大伯母念叨“拿話本子塑造三觀,那就一輩子就基本告別自行車了”的怪話。
反而沒有以前那麼累的慌了,怎麼高興怎麼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