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老太太對兒媳沒什麼不滿意的,人勤快,也孝順,但在某些方面,她是不敢恭維的。她雖然是當人婆婆的,但她心裡是認為孩子大了就不能管太多不太把自己當回事的,所以杜玉芳的觀念問題,她覺得余望是做丈夫的,由他來是最合適的。
余望平時忙,是真的很忙,雖然已經儘量地把空閒的時間給了杜玉芳,但兩人相處的時間還是少,而且也不會去討論什么女孩是不是賠錢貨的問題。他雖然沒有明確的地說女兒比兒子好,但知道孩子是女兒後,他也是很高興很寵愛的,女兒剛出生的時候,他還破天荒地向單位請了好幾天假,就是為了回來照顧母女兩個。
女兒沒了,他這心裡比誰都不好受,一想到這麼軟軟小小什麼都不懂的孩子,旅途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他這心一揪一揪地疼!
所以聽到余老太太的話,他第一個反應是震驚。杜玉芳的保守他是知道的,但不知道這樣厲害。震驚之餘,他就是心疼了。一個人都不把自己看得重要,她以前是該過得多苦啊!
余老太太走後,余望陪杜玉芳的時間更多了,他想儘量地讓杜玉芳對自己好一點,想慢慢地改變她的想法。
杜玉芳把余望當自己的天看,對他能多回來自然是高興地,但慢慢的,她也發現了不對,余望拉著她對她說教的次數越來越多,哪怕這種說教比較委婉,但太頻繁太密集,再遲鈍也該發現了。
杜玉芳有些不舒服,但她的不舒服不是對余望,而是對余老太太。一切都是從余老太太來了之後才變的,杜玉芳覺得,一定是余老太太對余望說了自己什麼才變成這樣的。
杜玉芳的思想保守,在她看來,兒媳婦受婆婆的磋磨是應該的,所以她從未對余老太太表達過什麼不滿,只是不表達,並不代表沒有。她將所有的不滿和難受都壓下心底,乖巧地不再說那些會惹余望不高興的話。
幾年後,余望調回燕京,杜玉芳跟著余望住進了四合院,主屋是余老爺子和余老太太的屋子,右廂房是余焚佩的屋子,左廂房是余望和杜玉芳的屋子。
各自雖然住著各自的屋子,但幾人就在一個院裡住著,白天出門能看見,晚上睡覺前能瞧見,接觸是少不了的。
杜玉芳為了討婆婆的歡心,將「忍」字和「逆來順受」做得很好,婆婆不滿意,她就該,婆婆誇獎了,她也不敢驕傲,戰戰兢兢地做著余家的兒媳婦。
回到燕京之後,余望更忙了,出差的次數也越來越多,杜玉芳對他的思念也越來越深,危機感也越來越重。
余老太太和余老爺子都是文化人,家裡連最小的余焚佩也讀著書上著學,說話是慢條斯理的,說的內容是無所不包的,好像只有她一個融不進去一樣。講工作,她沒什麼好講的,跟著余望回燕京後,杜玉芳覺得自己是做兒媳婦的,在家好好侍奉公婆把家打理好就行了,於是也沒去工作。家裡的事情,來來回回地也就是那些,掃地整理洗碗煮飯賣菜做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