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不必細說,他晚年的遭遇多多少少影響到了他之後的雍正乾隆兩朝。
雍正信任提拔他早年培養的門人、屬人,又大力打擊宗親勢力(雖然是迫於形勢),他只在位十幾年,又大力推行各種改革,無論是在宗親之間或者是在朝在野難免留下不少隱患暗傷。
而乾隆朝,可能是康熙晚年被成年皇子競相結黨奪儲逼迫的艱難處境給乾隆留下印象,後來他為彌補皇室與宗親間緊張的關係放寬了管束誰知又出了理親王弘哲逆反案,結呆,慘痛的經驗教訓讓他一生都嚴防宗親出頭,有才的壓著不讓出,也不重用,連乾隆最為親近的弟弟和親王弘晝擔任的都是一些虛職閒職,擔著“內務府總理大臣”的名頭卻只能聽乾隆的吩咐辦事,更別說乾隆的其他弟弟或堂兄堂弟們了。嗯,就算是他的兒子,他也不怎麼給池們辦差成長的機會。
至於乾隆一朝的大臣,從他們的作為就能推測出乾隆的小心眼和對臣工的防範程度。
張廷玉與鄂爾泰都是在維正朝就老於官場,別說張廷玉那“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的謹慎作風了,就說鄂爾泰這位雍正的知心大臣,他曾說過:“大事不可糊塗,小事不可不糊徐,若小事不糊塗,則大事必至糊塗也。”“忠厚老誠而略無才具者,可信而不可用,聰明才智而出範圍者,可用而不可信。……但能濟事,俱屬可用,雖小人亦當借之,教之。但不能濟事,俱屬無用,即善人亦當移之。”
這樣的兩個可謂老成謀國人怎會在乾隆登基後漸漸分成張、鄂兩派,時有相互攻訐之事發生?歷朝輔臣時有專權的現象,但發生在他們兩人身上,有些說不過去吧,乾隆登基時都二十五、六歲了,早參政幾年,手上頗有勢力了。
說到底,是為了讓皇帝放心而做出來的。他們已經是輔臣了,若再像雍正朝時一樣見面客客氣氣相處融洽,皇帝就要睡不安寢了。
福康安為什麼與和坤不和,對他深表厭惡?那是他們同為帝王寵臣,一文一武,皆手握大權,如果他們走得近了,做為連宗親都防範得緊的乾隆怎麼安得下心呢。要知道早期的和砷還挺能幹的,劣跡也沒出來,不然不會那麼得乾隆看重。
那福康安的弟弟福長安又為什麼跟和砷走得近,交情很好呢?那是因為作官,尤其是世家大族,從不將事做絕,福長安表面看著碌碌無為,他跟和坤交好能有什麼好處?明著是興趣相投,說話投機,實際不過是留一線餘地……
馬齊做為歷經康雍兩朝被朝中儲臣稱為“不倒翁”,明敏幹練、敢於任事,因功進封伯爵,雖不如雲珠那麼斟透朝堂形勢,但在官場中進退自如遊刃有餘的功力也是等閒人難以比擬,當下抓著幾人仔仔細細地為他們講解了一番如何揣摩上意、應變自如的為官之道,及針對帝王制衡、馭下之術,而如何選擇、站穩立場,為家族留下後路。
這一日的談話教育,在場中傅恆汲取、學到的最多,他聽著馬齊的舉例、講解,以前還有些模糊想不透的地方豁然開朗,儼然進入了另一個天地,那是官場權術的縱橫脾晚……與君斗、與同僚斗,由此推廣到宮斗、家族之爭……無限精彩,而精彩之外,卻不能忘了姐姐說過的“本心”反被權勢利益所迷惑,所謀劃者,不可損家國天下的利益。
******
自六月份選秀結束指婚的旨意分批下來後,從七月起就不斷有王公子孫舉行大婚禮,有的簡單莊重,有隆重喜慶,次次讓京城閒著看熱鬧的百姓津津樂道,特別是神瑞出現後更是一窩蜂趕著舉行大婚,像是要抓住那福氣喜慶般,鬧得整個京城就沒靜下來的時候。
全國各地官員,也不知是真是假,紛紛上折說他們的轄地發現了什麼什麼祥瑞,乾旱的下了及時雨,澇災的水退了,糧食產量提高了……到處歌舞昇平。雍正卻役被這些沖昏了頭腦,他的粘杆處不是吃素的,誰官當得好治下如何,他心裡有數呢,該褒的褒,該罰的罰,讓想跟著拍馬上位的人清醒了不少。
不過雍正的好心情卻一直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