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登基之後雖然找的藉口是侄子不幸葬身火海,侄孫年幼不當事,他被人勸進。但他繼位之後依然大開殺戒,重建錦衣衛,又對建文朝史事『千鉤百索,隻字不留』,試圖銷毀一切不利於他的史料,只留下自己寫的這份。
武曌這次回帝鎮,就要讓朱允炆從他的立場出發,寫一下當時戰爭的全過程。朱棣贏了雖然是事實,可是天下局勢太大,信息到來的有快有慢,地府知道所有的大事件,不知道朝廷中發生的細節。
朱元璋聽完了這個要求,當即答應:「行,讓朱允炆寫一份口供。將來等朱棣下來,三頭對案,我看看他到時候說的和現在的口供有什麼不同。我最近不讓他讀書了,腦袋不清楚,讀書越多越是糊塗。他看書倒不是博採眾長,轉挑著合胃口的看,那怎麼能行呢。」
武曌嘆了口氣:「虎狼竟然撫育了綿羊,這是天下之大不幸。我今次來,想問一個人。」
朱元璋慢慢悠悠的給手裡的小竹筐做好收尾工作:「想必是和我同朝同代的人,還沒死麼,你問。」
「死倒是死了。就是那五散人彭瑩玉,他先立周子旺為大周國皇帝,復以異像立徐壽輝為帝,數次如此,元蒙清繳時屢次避過去,直到被人覺察。這個人倒是很有意思。這時候局勢太亂,地府也忙亂,我也事務纏身,沒能和他深談一番。這人倒是機警。」這人比韓山童還早些許多年,那時候更亂,地府似乎好像沒逮住彭瑩玉這人,可能是藝高人膽大,溜到元朝地府去暗中策劃他的大業去了。
朱元璋有點惆悵:「彭瑩玉啊……此人可為我鑒。」
「哦?願聞其詳。」
「周子旺和徐壽輝二人稱帝太快,死的也太快。元廷吏治散亂,貪官污吏橫行,脫脫可謂出淤泥而不染,除他之外,儘是些莽夫,分不出各地勢力強弱,只看稱呼。」只要不稱王稱帝,就不顯眼,這倆人就是勇氣可嘉。可能是農夫沒見識,覺得有數千人響應起義,就是一隻重兵,自己就算是虎踞龍盤。有一位天下人都歸附皇帝,那我一稱帝,別人就來投靠了。
朱元璋如是思考了一會,忽然覺得朱允炆好像也是這麼想的,把名分大義看的重如山,真以為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啊。實際上是君要臣死,臣無能為力只能去死,臣要是有能力就嘿嘿嘿。
「唐高宗近來很忙麼?總是你一人回來。我想和他聊聊蒙池、昆陵、安東都護府。唐高宗的家也在這裡,難道要我相請?」
蒙池都護府、昆陵都護府是被分開的西突厥,安東都護府是平壤,這都是唐高宗收穫的地區。
武曌微微一笑,李治說忙不忙,只是不願意和她一起回來,每次一提到回帝鎮和明太*祖聊天,就是一副奇怪的樣子,也不生氣,也不制止,偏偏讓人心裡有些不安。「九郎的事務繁雜,又要為阿耶差遣,咱們來日方長,早晚會有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