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故事,便是他們這些沒讀過什麼書的粗人,日常看戲聽說書,也是知道幾分的。
不過話一說完,馬三元兩人便想起,宋江討完了方臘再去征遼,征遼之後便被賜了毒酒。
不論宋江還是方臘,結局其實都差不多啊。
他們剛才說的這些話若是被這房子裡的劫匪聽到了,只怕也會招來禍事。
言多必失,真真是言多必失。
馬三元趕緊換了個說法:“小兄弟,南山的豹子咬了人,可不關東山老虎什麼事。冤有頭債有主,小兄弟是大本事的人,心胸寬廣,不必要這計較。”
陳大貴也連連點頭。
顧岳默不作聲,但是馬三元兩人都感覺到這靜默之下的執定不移。
馬三元暗自嘆息。道理誰都會講,那是因為事不關己,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戲文上不都是這麼唱的?何況年少氣盛這句老話也不是白說的。
第3章 盜亦有道(三)
柴房裡安靜了好一會,陳大貴轉而心有餘悸地說起了那頭領給手下治傷時的狠辣,很是擔心他們三人的性命安危。馬三元很樂觀地說道,大明山的土匪還是挺講規矩的,口碑不錯,只不知這話更多的是寬解陳大貴,還是寬解他自己。
顧岳忽然問道:“今天這個,是不是就是大明山的匪首?”
馬三元想了想,說道:“不好說。不過看這頭領的行事,倒是有些像。”
顧岳緊盯著問道:“這是怎麼說?”
馬三元道:“大明山這地兒,山高林密,又是陽縣、峰縣和鄒縣三不管的地界兒,歷朝歷代的土匪,不論世道亂不亂,從來就沒有斷過根,要說匪首是誰,還真說不大准。只聽人說,大明山上近幾年的大頭領,姓張名斗魁,家世來歷一概不明,只聽口音大概是陽縣隔壁的峰縣人氏,落草不上四五年,便收服了大明山中大大小小七八處盜匪,將近年來很是有些亂的劫道規矩重新整齊了一番,打劫總會留點餘地,尋常也不傷人性命,因此,附近三縣人雖然惱恨這伙山匪,卻還不至於官府和鄉紳那邊又奉承結交得好,私下裡還常給附近駐軍的長官送點禮,所以……”馬三元說到此處,聲音忽而低了下去,“官軍剿匪時,總會事先漏些消息出來,手下留情、網開一面,剿了七八次,次次都是在山裡轉一圈,打些野物,抄些財物,便出來了。”
陳大貴雖然也聽說過一些大明山劫匪的事情,畢竟不比馬三元老家離大明山近、消息更靈通更確切,眼界也不同,更留心這些事,此時聽來,不免心驚:“這個張斗魁,莫不是宋江一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