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消散的晨霧之中,李家橋的挑鹽隊伍,拐入了另一條道,離清江河已經越來越遠了。
第39章 君子萬年(二)
二、
在田野山嶺間蜿蜒穿行的三十里路,對於李家橋的男丁來說不算什麼,即使挑著擔子,中間也只短短地歇了兩次,便在近午時分,趕到了預定歇腳的龍家亭子。
龍家亭子是小河谷對面的龍家集在這邊商道拐角處修的一座長方形亭子,泥磚牆茅草頂,兩頭都留了大大的空檔,無門無窗,不過兩邊靠牆都放了一溜半尺高的土磚,讓過路人坐下來歇個腳躲個雨,已經綽綽有餘了。
亭子一角,用土磚壘了兩個大灶,每口大灶又都帶了一個小灶眼,角落裡還有一些柴禾,大概是從前歇腳的挑鹽人留下來的。其他人停下來休息時,兩個伙夫趕忙到亭子底下的小河邊挑水上來,各人用自己帶的竹筒碗淘洗了自家帶的米,家境好些的加一塊臘肉臘魚,或者就是一點鹹菜鹽豆,蓋上蓋子,那邊兩個灶都生起了火架起了竹蒸籠,將竹筒放到蒸籠里蒸上,又將燒水的大銅壺坐到小灶眼上,靠著兩口大灶的余火,足以燒開兩壺水了。兩個灶共六層蒸籠,分兩次才能蒸完。上蒸之後,留一個人看火,另一個人上山砍柴,要將今次用過的柴禾都補起來,這也是在亭子裡歇腳做飯的慣例,龍家集的人都盯著在,哪個村的人用了柴禾不補起來,不消兩三天,沿路各村就要傳遍了,這個村的人要歇腳都不好找地方。
兩個人輪流看火砍柴,忙個不停。顧岳不由得感嘆了一聲:“伙夫比我們還辛苦啊!”
大伯父道:“伙夫辛苦,所以不守夜。”李長庚又小聲和顧岳解釋,因為伙夫出的是勞力不是錢物,所以也只在勞力上找補,不能在鹽利上找補。
顧岳想到自己名下那三枝□□,公帳上記得清楚,到時要按例多分鹽利。
不依規矩,不成方圓。哪怕是村野農夫,也要將這些規矩立得清清楚楚,說得明明白白。
顧岳轉頭看向亭子外的山嶺。前哨後衛仍然在警衛,要等亭子裡的人吃過飯了,才能替換他們下來吃飯。
這樣的亂世里,李家橋的人,要安身立命,就時刻不能鬆懈。
他覺得心裡有些沉甸甸的。
第一鍋飯蒸出來,大家按著竹筒碗上的刻字拿了自己的飯,開飯前又先從伙夫那裡拿了一瓣生蒜嚼了。這是老何郎中家裡傳下來的土方,生蒜殺蟲,走遠路時嚼幾瓣,可以防病從口入。顧岳皺著眉頭嚼了一瓣,心想這個法子應該挺有效,所以才會沿用下來,以後行軍時,也要記得想辦法讓整個隊伍都這麼幹。
等到前哨後衛都吃過飯,將燒開後略略放涼的水給每人的壺裡都灌了一點,稍事休息,隊伍重新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