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高升叔爺在旁邊笑眯眯地道:“說來說去,還是看運氣吧。運氣好,炮彈打到身邊都不炸。運氣不好,子彈拐個彎也會打中。”
大家鬨笑起來。
說笑間已經到了柴山亭子。
柴山亭子很小,好在亭子旁邊有片平地,平地上幾片巨石正好可以坐一坐,山壁上還有一孔清泉,出水口插著半片竹筒,正好接水,泉水還不小,足有拇指粗細。泉眼旁邊,立了一塊尺把高的石碑,刻了“柴山泉”三個字。旁邊有人對今年的新丁解釋說,這口泉水有靈,大旱三年的時候都沒有幹過,周圍幾十里都靠著它救過命,所以立了這塊碑。他們從這裡過的時候,來回都要敬枝香的。
在柴山亭子吃過中飯之後,將將啟程時,管帳的何家叔爺說看天色要下雨了,叫大家先將斗笠戴上蓑衣穿好,籮筐檢查一遍,油紙是否都遮好了,然後才上路。
何叔爺看天色很準,走不到兩三里,已然是陰雲密布,不多時,淅淅瀝瀝果然下了起來。
冬雨寒涼,無遮無擋的路上不好歇腳,顧岳跟著前頭的人,聽著哨令,將擔子左肩換右肩,右肩換左肩,平路仍是小跑,上山下山壓著步子,中間只能將擔子就地放下稍稍歇口氣,緊走慢走,總算走完下午預計的二十九里路行程,到了荷葉塘。
荷葉塘得名於幾個村子邊上那一大片長了荷花的大塘,挑鹽古道就從大塘另一邊經過,靠山腳的地方修了一個進深足有三四間房的大亭子,泥磚牆的兩面各開了三個窗口,屋樑架得高,屋頂蓋的全是瓦片,亭子裡頭照例堆著稻草木柴,搭了土灶。此時已有十來個挑鹽人在裡頭歇腳了,見到李家橋這麼幾十個壯丁過來,警惕地握著扁擔站了起來。
顧九叔爺和那邊為首的漢子搭了幾句話之後,那一夥挑鹽人就挑著擔子繼續往前走了。
旁邊的人向顧岳和李長庚解釋道:“這一伙人我認得,山那邊三塘村的,在荷葉塘這裡常常就是歇個腳,住是不住在這裡的,再往前頭五里路,有個小塘村,村長老娘是三塘村嫁過去的,所以三塘村的挑鹽人頭天晚上向來是住在小塘村。”
顧岳心裡說,就算三塘村的人原本想在這裡住,看到他們這幾十人的陣勢,也是不成的了,只能趁著天色還算早,冒著雨再趕五里路去小塘村投宿。
只是他們這一行四十幾人,投宿處可不像十來個人那麼容易找。顧九叔爺有意無意地以勢壓人,其實也是勢在必然?
而且,這涼亭只有門洞與窗洞,這麼不太平的時節,看那十幾個人的樣子,不過就是憑著兩把力氣而已,其實本來也不敢在這裡過夜?
顧岳腦子裡念頭轉得挺多,這麼一想,便覺得顧九叔爺的做法其實也沒什麼不對了。
三塘村的人一走,李家橋這幾十號人,在這涼亭里堪堪可以住得下。門洞和窗洞上方的牆縫裡頭都插著小木樁,可以掛上草墊遮擋風雨。木樁的位置挺高,幾個少年人笑嘻嘻地搭起了人梯,兩個人在下頭,互相扣住對方手腕搭了個架子,另一個踩在他們搭的架子上,接住別人拋上來的草墊,掛在木樁上,掛完一邊,底下人梯往另一邊走幾步,上頭人得站穩當了,再將另一邊也掛在木樁上,當個門帘窗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