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亂平息了,張軌還是需要趕到楣州。他須得將桓晃的事情處理了,兵得收了,還要確認崔穎完好地損,再將崔穎、桓晃送回京去。【桓晃真是好命,居然平叛了,聖人的怒氣也會小一些。】
再行二十里,張軌又聽到了另一則消息——郭宜戰死!
當時張軌正在喝水,手一松,水囊落在了塵埃里:“郭宜?”郭宜是他比較看好的後輩,有膽氣、有俠氣且人不笨,看起來大大咧咧,對種種底線門兒清,待人也真誠。說他會死,張軌是不相信的。
張軌人老成精,先不去見桓晃,而是在外面停留了半日,詢問驛丞大軍行進的情況。驛丞這些日子以來盡見高官了,並不隱瞞,將自己所知都說了。張軌聽完大怒:“桓晃是罪人!他當別人都傻了嗎?走!”
一陣風一樣地卷進了楣州城。
楣州城,郭宜的殯事辦得差不多了,就差將棺材跟著大軍一起啟運回京。軍中的事務還沒有亂,只是大家不免有些怏怏。跟著郭宜的兵先是憤憤,繼而想起來自己是跟著郭宜出來的,郭宜死了,不知道桓晃要怎麼報復呢。跟著桓晃的人也像霜打了的茄子一樣抖不起來——他們白跑了一趟,什麼功勞也沒撈著,主將現在還不知道在忙些什麼。
張軌到了楣州之後就看到這樣一副情形,心中的怒氣更盛:“這也叫兵?這會兒帶一隊土匪都能打得他們哭爹叫娘!走,見桓晃去。”
桓晃知道自己辦錯了事,正在設法補救,第一是將朝廷的問責給處理好,他先上表謝罪,將郭宜戰死的責任攬了。接著要收籠人心,給跟在自己身邊的人一個功勞做交代。清剿殘匪就是一個不錯的方案,楊榮還沒有到案,可以追查一番。然後是安撫跟隨郭宜出戰的人,為他們表功,又補了手令,以示是自己派遣他們出戰的。
三招下來,也算有個說法了。桓晃確實是一個會做官的人,甚至“報仇”這件事,也是一個常見的“借刀殺人”的手法。官場的老油條們多多少少辦過類似的事情,只是桓晃這一次事情沒辦漂亮罷了。
王司馬見狀,又恢復了喝酒流淚:“比不得、比不得,他這個城府,我活該被貶到楣州呀!”
袁樵反倒平靜,類似的事情他從小聽的、見的都不少,哭也沒用、氣也沒用、罵就更沒用了,不如沉下心來將自己的事情做好。他先將楊仕達的府邸、庫房都封了,再清點俘獲的人口,確認一萬戶是楊仕達吹牛,即著手擬定五千戶的安置措施。同時上表朝廷,也將郭宜拿下山寨之後記得先把名冊搶回來的功勞一併上報了。再有,三月了,再不搶種今年一季的收成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