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不提,只說後兩題。
梁玉讀經史,拿的是袁家的課本,無論是袁樵的《尚書》筆記(那是袁愷教先帝的教案),還是呂娘子給讀史(那有呂娘子生父的一點教導),又或者是裴喻講《春秋》,都能說是一流的。【難怪了,京城望族,沒聽說有白氏。若不得名師,能學成這樣已是不錯了。】這一條梁玉是惋惜的,也是不能順著白銘說下去的。
【我能說什麼?讓他怪他祖宗不爭氣?】
梁玉嘆了一口氣,道:“你這理事不大明白啊。譬如這個,你只道一發令即可,可知人心向背?這個溺嬰的風俗,你一紙政令下去他就會養了?你挨家盯著嗎?是溺死的還是夭折的,你怎麼分辨?還沒做官,官威倒先出來了。
若是天下人有一紙政令即可,有一個天子就夠了,還要什麼官員?用你們,就是因為你們遇到的都是難題。朝廷開科考是為了百姓,不是為了給你揚名。你若想揚名,只管作詩就夠了,你的文名肯定是有的。”
白銘更不忿了:“我未曾做官,夫人如何知道我不能行?吾非生而知之者,如何不能學?何況,別人也是初選!”
梁玉更惋惜了:“你向誰學?你看街上的手藝人,學點兒餬口的手藝得把師傅當爺娘。做了官,當官也是門吃飯的手藝,你要學當官的手藝,你這……再說了,你又拿誰來練手呢?百姓嗎?我要是個種地的,可不想被個新手摺磨啊。還是你不想做地方官?出來就要進中樞?做清流?不妨看看你的老前輩們,哪個不是在下面打磨幾十年的?”
白銘的脖子更僵硬,氣勢卻萎頓了。梁玉看得一陣難受,她說的都是實話,楣州之行讓她看明白了許多事情。袁樵、蕭度這些人,不大知道民間疾苦,做事好歹有板有眼,有他們前人總結出來的範式,照著干,不功可也不過。再知道點百姓生活,就能做成個不錯的官兒。這個白銘,如果沒有天賦神通,就得磨,磨的都是百姓。如紀申那樣天生的能臣,與宋奇這樣天生的人精,畢竟是少數。【禮部考完了還得吏部再考一次才能授官,那一次就要看你會不會做官了,都是選貢士,為什麼不選那走仕途更成熟的薦上去呢?】
可是白銘比起嚴中和,又努力得多認真的多,確實讓人惋惜。但她不能向著白銘說,她得理解袁樵。
就在白銘有些絕望的時候,梁玉道:“我看你很耿直,並非一無是處,只是缺點經歷。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你再出去看看,想想,覺得自己行了的時候,再來找我。”她不想把白銘的路給堵住了,她也想試一試,白銘這樣的人究竟能行不能行。從卷子上看,白銘做政事的天份並不高,不過她剛才提醒了一下,不知白銘能不能從此務實呢?
白銘的精神似乎好了一點,咬牙道:“謝夫人指點,晚生當負笈遊學,砥礪前行。”
梁玉道:“京城名士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