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陵不建議分給旁人:「爺爺,您說分給了這個,那個又不滿意,誰都不能如願,倒不如咱們這誰都不分。這五十畝咱們自家都不夠,以後肯定更不夠,升米恩斗米仇,倒不如都不答應。」
沈老頭想一想也是,他可不能給後輩添麻煩。
這兩年開始,沈老頭管得事兒少了,尤其大郎的孩子出生後,事情都交給三個兒子做了,沈大主要管地,沈二管木工,沈三管外頭出貨、交貨、算帳。
原本家裡頭的主要入帳是城裡的小鋪子,現在老家這木製品賺得更多,家裡的重心都往鄉下移了,反而城裡住的少。
沈老頭想修房子了,原本新建的房子才不過幾年,想把舊的這邊修一修,修得好看些,今年陵哥兒中秀才宴請,許多鄉紳富豪,沈老頭都不好意思。
沈大道:「爹,咱們要不重新起吧,再往後還是不夠住,主要隔壁都用來做木活了。」
重新起,沈老頭想想起這幾間屋子當初造得有多不容易,就有些心疼。
「是啊,爹,咱們不如重新起,隔壁那個就直接用來做木活,堆放木材,就不住人了。咱們孩子都大了,不如起個三間院落,大哥是老大,做大一些,三個院落連一起,開個小門,以後要是我們分家就一人一間。」沈全不避諱地提起分家的事情。
重孫輩都有了,一般來說分家也不遠了,鄉下人家沒那麼多講究,什麼父母在不分家,家家戶戶那麼多孩子,到第四輩了,孩子只會越來越多,不分出去哪裡夠住。
沈大沈二也紛紛認同這個方案,沈老頭心裡頭不舍,可在幾個兒子的勸說下,想想建這麼大一個大房子,那可真是福澤子孫的事兒,沈老頭又期待了起來。
大家商定等秋收完全過去了再說,因中秀才耽擱了幾日,這稻穀得曬穀,家家戶戶的院子口都是鋪滿了稻子的,等曬得差不多,就得舂米,用舂米器把米和米糠剝離。
在現代人心裡,米糠是用來餵豬的,但在現在,米糠也是用來吃的,許多人家還是吃米糠的,不過,古代也並不是誰家都養得起豬的。
沈家現在是條件好了,才不吃米糠了,這米糠要麼給家裡都揭不開鍋的人家,要麼用來餵雞和牛了。
沈陵年後要去府城求學,中秀才後就住在鄉下了,年後直接上府城。
閒下來後,三妞的親事就得敲定了,齊夫人對這門親事很是熱絡,方氏瞧中了齊家的旁親,隔了幾代,家裡頭殷實,鄉下有百畝良田,又有幾間鋪子,算得上是戶小鄉紳,是給家裡的長子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