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中樞院之後,好處也是有的,他手中的權利更大了一些,做一些決策性的事情更容易,不過也得更謹慎,他的一個決策可能會影響很多人。
戶部的工作不比工作的輕鬆,尤其到了年關,各地的年度開支都要呈上來,沈陵管理戶部之後,進行了一系列規整,他將財務報表更細緻化,並且按照半年、年度分,要求地方按規定時間提供規定報表。
向聖上提議,地方也應設立戶部,由中央管轄,沈陵這樣的做法是希望財政權先獨立出來,地方行政官員手中的權利太過集中,沈陵認為地方長官手中只有行政權最為合適,司法權也應獨立出來。
但他如今也只能一步步來,財政權先分開來,這樣一來,也是分割了地方官員的權利,這是比較符合皇權集中的一種做法。
在爭論了大半年之後,聖上決定設立地方戶部,同時削減地方不必要的人員,即便如今國庫依靠海外貿易以及逐漸發展起來的商業越來越充盈,但在所有王朝後期,冗官都是一個原因,官員體系太過沉重會成為負擔。
由於國外大量白銀的流入,對國內的物價也是造成影響的,國外的商品雖然也有進入國內,但外匯順差比較大。
偏遠地區影響較小,對於大型城市的物價影響還是比較大的。但與此同時,許多商人開始大量招人,尤其是織造業,所以江南一帶率先發展起來,開始出現了工廠的雛形。
海外貿易之後,誰也不敢提禁商的事情,沈陵也不用在小心翼翼維護商業了,如今反而要考慮如何合理收稅。
商稅一定要收的,如今收商稅的商品少之甚少,織造收稅已經有好些年了,沈陵上任後,又根據大環境調整了一下稅率。現在很多東西大家都開始習慣於買成品了,衣服是其中之一,鞋子也開始了,原本鞋墊都是根據每個人的腳專門剪裁的,現在有尺碼,差一兩個手指又沒事。
木器具也是,漸漸習慣了需要的時候就去買一個,不用等,還方便。這種習慣就會帶動商品的發展。
沈陵四十歲的時候,聖上開始放權了,移交給太子,前幾年因皇位,沈陵也深受皇家權威鬥爭的迫害,總算聖上確定了繼承人,聖上三次封禪泰山,可能因在位時太過操勞,去年大病了一場,之後就漸漸開始移交權利了。
兩年後,聖上退位,太子登基,隔年的春闈中,沈世沐中了探花郎,入中樞院。
可能是當初沈陵沒有站隊,當今天子對他還是有些隔閡的,沈陵雖不在意,但到底還是擔憂影響兩個孩子的前程,恰好聽聞聖上有意向歐洲那邊通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