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頭又低下去幾分,那又為何放沈大人走。
為什麼,自然是不希望他根基太深,二十多年的中樞大臣,古往今來怕是少有。
聖上內心複雜,幾位中樞大臣中,他最喜歡的可能是就是沈陵,所以才會容忍他做二十幾年的中樞大臣,也正是他不結黨營私隱私的性子讓他這麼些年都能坐得穩當,可是他坐得太穩了......
*
沈陵離京時,孫兒孫女哭得稀里嘩啦,沈陵也很心疼,只能等他們大一些再送來建康府玩。
這一路行駛得很慢,會在沿岸停留,各地官員都邀請他遊玩或是講學,時隔這麼多年,沈陵難得像十七八歲時那麼輕鬆,身上沒了負擔。
沈陵在民間的名聲很響亮,紅薯、土豆在民間推廣之後,因為產量高、容易種植,百姓都愛種,短短几年,糧食產量增加了一倍,這樣下去,溫飽不成問題。
一路遊山玩水到建康府,二老回到故鄉,像是煥發了新生,但也有難過的地方,這個歲數,老家認識的人越來越少了。
大伯大伯母還有二伯已經不在了,只剩下二伯母,齊老爺走得更早。三妞也六十多歲了,白髮蒼蒼,見著老父老母,跪在跟前哭,這個歲數還能有父母叫,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在回來之前,沈陵就書信回來讓人修建了一下家裡,開闢一片地,家裡又重新建過了,三家單獨一個大宅子,通一個小門可以相互串門。
大房二房都有中進士的後輩,沈陵不愛以科舉評判後輩有沒有出息,讀書固然地位高,但天底下又不是這一條路。
回到建康府,有不少人想拜訪他,他能從他們眼中找到他年輕時的神色,有帶名利心的也有真心求學的,沈陵沒想過收學生,但他設置了一個信箱,有問題可以投入信箱,附上他的地址,他會回信。
他在建康府翻譯翻譯書籍,研究一下水稻,陪陪父母和妻子,日子過得很是平靜,他找了許多侍農好手,專門研究提高糧食產量,其次研究化肥,現在的肥料比較單一。
回建康府的第三年,方氏先去了,隔了幾日沈全在睡夢中再也未起來過,一下子失去了父母,沈陵悲痛得病倒了,父母在尚有來處,如今只剩歸途,緩了好久才好。
遠在京城的兩個孩子都嚇到了,送小土豆來陪他。
一直到沈陵六十二歲時,沈陵終於研究出了一種高產的水稻,是不是後世的雜交水稻他不知道,但是比如今種得產量高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