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態終於臨到了撕破臉的邊緣,潭黨一派雖然都已做好了準備,真聽見皇帝這話,為他昔日積威所懾,仍難免都是惶懼不安。
皇帝向跟前一臉剛直不阿的劉正明與叢真等三人一一看過去:「三位老卿家都不是愚鈍之人,想必也知道今日此舉會引發何樣後果。如今國朝千瘡百孔,搖搖欲墜,是否還能承受得起一次儲位之爭的內亂,三位卿家可有把握?內有民亂,外有外敵,若是因為此事惹得國朝傾覆,天下大亂,三位以為是否值得?」
綺雯早就提出過質疑,潭王想要以風評為突破口發難,就不能差遣手下那些貪官,而要鼓動有資歷、能服眾的正直老臣出頭,可那樣的老臣,難道就會明知這樣是替潭王當槍使,而且可能引起朝野動盪、陷國家於危機都不顧?
皇帝向她解釋,那些所謂的正直老臣大多是些迂腐不化之輩,越是正直,就越是注重禮教綱常,在他們看來,世上萬事沒什麼比壞了規矩更嚴重,所以即使要冒著國家傾覆的危險,他們也不會放任帝王無道而忍氣吞聲。
簡而言之,就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即使要害得天下大亂生靈塗炭為代價,也要誓死捍衛他們所秉承的原則。這也正是源瑢可以拿捏鼓動他們的依據所在。
這種寧可大家都抱著禮教規矩同歸於盡,也不能稍作通融苟且偷生的觀念被綺雯嗤之以鼻。
綺雯毫不諱言地說:這種「正直」之士,簡直比以權謀私的貪官還要可恨,至少人家貪官的價值觀還在正常範圍之內,而且人家辦壞事知道自己是在辦壞事,沒有一邊辦著禍國殃民的壞事,一邊還標榜自己是曠古忠臣是吧?
這副論調足夠標新立異。皇帝自己也是變通之人,自是對她這論調既欣賞又支持。
果然臨到此時,聽了皇帝的詰問,劉正明仍堅持道:「請聖上恕罪,老臣今日出頭,絕非為人幫腔,目的僅僅在於維護天道正統。為人君者當以大局為重,倘若聖上能對那禍國之女秉公處置,我等自不會為難聖上,還會為今日失禮之過向聖上請罪。」
皇帝略加重了語氣道:「劉卿家尚未回答朕的問話,朕若不從,又當如何?」
三老臣忍不住對望了一眼,劉正明臉上悲憤之色又加重了幾分,嗆聲道:「先帝曾於聖上與三王爺之間立誰為儲君一事多有遲疑,此事我等皆知。聖上蒙先帝厚愛,以大燕社稷相托,若還立身不正,有負重託,臣斗膽……懇請聖上遜位讓賢!」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