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雖登基不算很久,但似乎沒做過什麼利國利民的好事, 反而是那些三皇子殿下不明不白身亡、以及謹州叛亂的事情廣為流傳。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 百姓們口耳相傳的,竟都說是皇帝暗殺了三皇子,甚至連先帝遇刺身亡的事情也有可疑!
皇都的城門被封,卻讓這些傳言越演越盛了。
那些百姓們茶餘飯後、街頭巷尾的閒聊無事中說起此事,有人道:「聽說是兵部的大人們看不慣皇帝的所作所為才發了兵的,這兵部是李衾李大人管著的地方, 如果是李大人許了的,李大人向來英明能為,所以這應該不算是一件壞事。」
立刻有人斥責道:「胡說!李大人如今在南邊呢,怎麼會許手下的人幹這事兒?這可是誅九族的罪,李大人出身名門,品行端方,絕不會如此的。」
另一個說道:「你們都不知道,我是最清楚的,我鄰居家外甥的兒子在京城裡英國公府內當門房,消息是最靈通的,聽說當初先皇帝駕崩前留了一道遺詔,先皇帝看出咱們這皇上不是個明君,所以留了一手,只是咱們這位皇帝自然不是個善茬,就把那遺詔搶著毀了,最近不知怎麼急病……也不知是不是老天有眼。至於兵部這些人的所作所為,倒未必是李尚書的意思,如果真的是李尚書的意思,又何必要關城門呢?以李大人的威望跟能耐,自然輕輕鬆鬆地就控制了京城內外,而且天下的兵馬都歸他管,有什麼不成事的?他要是當皇帝我們還高興呢,何必要怕的什麼似的關城門?」
大家目瞪口呆,聽到當皇帝的話又都咋舌,忙問那遺詔的事情。
這人左顧右盼,才小聲說道:「這遺詔……說出來嚇死人,你們可知道之前那位大名鼎鼎的鎮遠侯吧?就是李尚書親自從雲南調回來的那位小侯爺的?」
大家急忙點頭:「誰不知道那位小侯爺,雖然年紀不大愛風流,卻實在是個極能耐的人,在五城兵馬司的時候把那些貪官兒、地痞之類的整治的妥妥噹噹,到了北關跟狄人打了一場,又將那些賊寇打的落花流水,只可惜之前返回北關的路上遇到了劫匪,生死不知,也算是個多災多難的人了……對了,又提他做什麼?」
那人冷笑道:「據說先帝的遺詔上所寫的繼位之人,正是這位鎮遠侯,因為、他竟是先帝的正經血脈!而且他並沒有就死在去北關的路上,如今正好端端地在皇宮裡呢!」
眾人大為震驚,面面相覷,都不能相信。
半天有人才問道:「照你這麼說難道繼位的就是小侯爺了?」
「本來若是安安穩穩的,這會兒只怕詔命都要出來了呢,如今的局勢卻叫人不敢說了,我聽說,太后娘娘的娘家人如今就在兵部,哼哼,這天下以后姓什麼還未可知呢,」那人拍著膝蓋嘆息了聲,又道:「不過兵部在京城的動靜這樣大,我想李尚書大人只怕也已經知道了,他一定會有所動作,興許很快就趕回來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