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才刻意攀交的行為雖有違君子之道,但也實在逼於無奈,試問倘若不才初與趙副使接觸便坦言不諱,趙副使又如何能容不才盡訴這番言辭?恐怕就算不會將謝某人交給周王殿下發落,也定然拂袖而去避之千里了。」
蘭庭似乎沉吟一陣,才冷冷說道:「聽你這番話,難道魏國公是意欲取而代之?」
謝百久也自然明白「取而代之」的針對,又忙道:「魏國公雖不諱怦擊時弊,卻萬萬不存不臣之心,正如已故趙太師及而今首輔許公,雖可不懼君威為百姓請命,但仍尊君主皇室,斷非覷覦帝位。」
「既是如此,兜來繞去還是最先的疑問,魏國公究竟視哪位皇子為明君聖主,據閣下所言並非秦王,那麼八皇子難道在魏國公看來就能夠從諫如流又不失果毅堅定?」
「這世上多的是乾綱獨斷之君,卻沒有真正能夠從諫如流對清正良臣言聽計從的君王,所以魏國公雖說確然主張輔佐八皇子,然而也並不認為八皇子具備聖人之質,然八皇子若然得儲,因仍為稚拙,不能立時親政,故必設輔政大臣,十年之久,魏國公與諸位齊心協力,雖不能保證徹底矯正久弊,但只要恢復宰相制,從禮律之上,回歸君臣共治,才能奠定長盛不衰的基石。」
君臣共治,這就是讓朝臣之權重新能夠肘掣君威,這其實便符合了袁箕等人的欲望。
「看來魏國公是想讓帝位之上,有一位聽從擺布的布偶傀儡?」蘭庭仍舊譏誚。
「許閣老與趙副使,可是意欲挾天子以令不臣之輩?」謝百久毫不猶豫便加以反擊:「魏國公這等打算確然不利於君帝,然先賢有雲,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魏國公正是信奉民貴君輕此一聖賢之見,方才如此運奪。」
「看來魏國公是已經制定好詳細計劃了。」
「魏國公既然誠心結盟太師府,自然不會有所相瞞,今上既廢皇長孫,便是不再主張朝臣輔政,此時若諫言舍長立幼必會引起觸動今上忌諱,所以魏國公的策略是先誘齊王針對秦王,使此二黨蚌鶴相爭,周王得利。再說得清楚些,魏國公會誘齊王刺殺秦王,先除秦王此一隱患,再設計讓齊王遭疑,那麼周王獲儲豈不是易如反掌?而齊王勢必不會服輸,再一次謀刺儲君乃理所當然,待齊王得手,魏國公再收集罪證揭發齊王罪行,手足闔牆乃是今上心頭大忌,屆時哪怕仍然顧念父子之情,也勢必不會縱容齊王極惡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