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他,這望州之地十分富饒,且又位於淮北以南之地,離京城極近,乃是戰略要地,而齊國公的封地就在淮北。
說句大逆不道的話,若是這個職位是二皇子之人,那麼日後要是二皇子心生反意,齊國公領兵南下,豈不是一路順通無阻,空門大開?
當然沒人敢在明面上提起這個,即使是太子這一方也不敢,只能旁敲側擊,當然他們心中也清楚,紀盛方絕不會把這個位子給二皇子這一方,但也不會想給太子,畢竟此地太過險要,最好是一個無黨無派的。
不過這個要求實在是有些苛刻,因為望州太守這個職位是正三品,這意味著這個官員的資歷與能力還要在眾臣前列,然而符合這兩者條件的官員在朝中的卻不多,這便是紀盛方的一個責任了。
之前,紀盛方為了收攏手中的權力,並不遏制朝中等人拉幫結派,因為爭鬥越厲害,他能從中獲取的利益也更多,為此紀盛方還廢除了原本的丞相之位,變為左丞、右丞、還有司馬一職,如今左右丞相分別為兩個派系的人,只有司馬掌管軍權,是紀盛方的自己人。在得到了最重要的兵權之後,紀盛方就越發肆意起來。
之後,每個入朝為官之人基本都難以避免地捲入這場派系爭鬥之中,畢竟朝中重要的職位都被黨派把手,要想更上一層樓,勢必需要藉助依附一黨。
而紀盛方也巧妙地藉助兩個派系的爭鬥,使自己的權力不斷擴大,但這也造成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有實幹能力的官員逐漸減少,以至於到了青黃不接的地步。
為何之前,這個問題並不明顯呢?那就要和朝中的升遷制度有關了。
首先入朝為官可以走兩條道路,一是舉薦,二是科舉應試,舉薦上來的,大家自然是心裡門清,畢竟擁有舉薦資格的都是王公貴族,他們所推舉的人才大部分都是出自家族年輕的一輩,其中才能和人品還在其次,背後的糾葛遠遠要複雜地多。
前者不必多說,後者則是眾多寒門子弟的唯一途徑。
一旦學子們過了考試,便先被分配到各地為官,只有極少數的人才能直接進入中央。當這些人有了實績之後再由朝中評定,決定接下來的升遷之路。當然大部分的人都十分清楚,哪一條才是捷徑,所以競相賄賂,或是附著黨派,只希望能夠有一朝一日進入中央。
他們並非是沒有能力,只是太過急功近利,貪戀功名,實際上在中央任職哪裡是那麼簡單的,除卻天生就有政治頭腦的人,任何人夾雜在派系之爭下,都很少能夠覆巢完卵,而往往兩派之間,任何掀起的紛爭,動輒就可以牽扯到十幾人乃至數十人以上。
可想而知,這黨派爭鬥的危害了,之前為何不太明顯,一則是因為兩個派系爭鬥地還不算熱烈,二則是因為也有不少官員進京無門,或是無心與此,便踏踏實實地在地方做事,一步步升遷。
當然如今這樣的官員少之又少,原本顧北青就是一個。但即使如此,在出了齊國公公子王恆的事情之後,由於他並沒有黨派相幫,最後也只能革職處理。
如今看來,顧北青便是非常好的望州太守的人選,一來顧北青之前和齊國公有恩怨,紀盛方自然相信他不會被二皇子收買,二來他資歷能力都是上上,擔任望州太守不在話下。再加上若有太子首肯,願意助他一力的話,背後有人推選,那麼他拿下這個職位並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