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玻璃的難點在於必須儘量使玻璃顏色清澈,並且減少氣泡。後世看到的玻璃往往澄澈透明,也沒有氣泡的存在,甚至比天然的寶石更加完美。但那是技術進步後的結果,最早的玻璃可不是那樣的。
早期的玻璃,各種原材料都非常『雜』,不是純粹的化學元素。比如用石灰石吧,它能是純粹的碳酸鈣?其他的原材料也大抵如此。另外,就算是原料中純粹的那些化學元素,也有影響,因為他們會與其他成分反應,使玻璃帶顏色,但這種顏色又因為不可控的關係,很多都不那麼美好……
至於氣泡,那更是困擾了數千年的問題!在古代很長時間內都沒有得到解決。玻璃工匠往往只能通過提高自身的技術,儘量減少氣泡地產生。只是這種辦法終究沒有普適性,更會耽誤生產,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減少氣泡上下了那麼大的功夫,效率自然會降下來。
造玉璧的玻璃得呈現出綠色,而且得儘量保持通透、減少氣泡,這在這個時代也算是頂級的技藝了。
真要說的話,比造蜻蜓眼還有技術難度。當然了,賺的也更多。
因為國內有這樣的技術基礎,陳嫣其實不必從最基礎的做起。相比起自己從最基本的玻璃窯爐慢慢起來,在原本的基礎上做改進怎麼也容易一些。從無到有,或者做改進工作,怎麼選並不難判斷。
不過在經過一番考慮之後,陳嫣還是決定自己另起爐灶。
一個方面,玻璃作坊在此時雖然有,但還是太稀罕了!且不說她尋訪不尋訪的到,就算能找到,人家又肯拱手相讓嗎?手握著玻璃製造技術和作坊,等於是躺著賺錢了,怎麼可能甘心讓給別人。
若是讓陳嫣以勢壓人,那她又覺得沒意思了。
另一方面,此時的玻璃製造是個什麼水平,她是知道的。水平低還在其次,她也沒指望這個時代的玻璃製造水平高…當然了,西方世界裡玻璃工藝已經不錯了,現在應該正好是腓尼基敘利亞玻璃的黃金時代,羅馬玻璃則是蓄勢待發,等到腓尼基敘利亞玻璃衰落,就能接位…估計也就是幾十年內的事情了。
可是西方玻璃做的好對陳嫣來說並沒有什麼意義,遠水解不了近渴。
重點在於此時國內的玻璃作坊規模極小!可能是生產方式導致的,也可能是不想泄露技術?反正從產量推測規模,應該是小的可憐了。
這么小的規模,她就算收編了他們又能怎樣?工匠得不到多少,甚至可能會和她弄出來的新技術格格不入。技術積累倒是有點兒用,但就為了點兒技術積累費這麼大的勁,根本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