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翠娘並不滿意這個方法,“去年過年前借錢過年的,今年開春借錢給服役男丁抓藥吃的,我都借了的,可最後誰還了?不還是做工抵債。
村里一家的賦役銀,少則二三兩、多則七八兩,就算來借的自家已經湊了些,我只給借一兩、二兩,借的人家多了,那也有好大一筆了!哪怕他們明年能栽種香菇賺錢,然後還回欠銀,我也不想借。”
何況,白白借給別人銀錢,她總不甘心、也不放心,她把銀錢拿去放印子錢還能收利銀呢,而且誰知道有人到時願不願意還,又還不還得起呢?
“幫是肯定要幫村里鄉親一把的,但要怎麼幫,才能既幫他們渡過難關,我們自家又不吃虧,這是要好好打算的……”
姜雙五和姜穠都不多說了,靜等周翠娘的打算。
周翠娘:“葛貢士不是說了,很多人都會去賣麥子兌銀子,那麼麥價就會降低很多,為了湊足賦役銀,就只能賣更多的麥子。可麥子賣掉太多,又或者根本就全部賣完後,難道就不吃飯了?
那肯定還是要慢慢想辦法弄來銀錢,再去買麥子回去吃。這個時候,那
些無良糧商肯定又會提高麥子的賣價,低價買、高價賣,才能賺更多錢。”
周翠娘分析一番後,說出了她幫助鄉親鄰里的絕妙辦法:
“既然如此,我們就在村里當一個有良心的‘小糧商’!我們家有銀子,就去收買村里人的麥子,也不壓價,就按以前三十文錢一升的價,這樣村里人就能有銀子交上賦役銀了。
等到村里人麥子不夠吃,再要買麥子時,我們就把買回來的麥子往外賣,也不提價,就賣三十三文錢一升。
至於每升多出來的三文錢,不過是點辛苦費了。
這樣一來,村里人能交上賦役銀,以後麥子不夠吃再買時,也不怕買不起,多好啊!”
是啊,多好啊!一升麥子賺三文錢,積少成多,這一倒騰下來即得了人情,也不會虧,甚至還能賺個幾百文錢!
他們往袁屋雜貨賣蘑菇時,袁老闆都是付給的銀子,只有零頭才用銅板付,因此家裡存的銀錢大多都是銀子,都不用拿銅錢去和縣城裡的商人兌銀子了。
倒騰起來,也就不費事!
“是啊是啊,多好!”姜雙五附和著。
姜穠敢肯定,她阿爹根本沒聽懂,只是習慣性附和而已。
不過她卻是聽懂了的,一旦懂了後,就覺得她阿娘著實精明。
她阿娘和夏五斤都想到了:不患貧而患不均的隱憂,果然是精明人的想法都是相通的。
等等,她阿娘都想到賺中間商差價了,夏五斤肯定也會在村民和袁屋雜貨之間賺差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