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啊,單純的科研工作者,就是這麼天真無邪的,要是遇見一個沒有二心的好人還好,要是遇見那些靠不住的,真是準保掉坑裡時一掉一個準兒!
這一場大昭全國大旱,直乾旱到了升和帝十七年夏天時,都還沒降下一場足夠緩解旱情的透雨。
期間就是下雨,也只是飄了幾滴,連地皮都打不濕的小雨而已。
升和帝和天下正受旱的災民,都是每次滿心祈求著下雨,也好結束這場大旱,卻次次都以失望告終......
失望得多了,各地反叛起義的百姓也就更多了。
到升和十七年秋時,僅靠大昭原本的軍隊想要鎮壓民間起義已是妄想,而且就連與大大小小的起義軍對峙,也已經感到吃力起來。
因此,升和帝下令,在民間征抓壯丁以充軍。
第67章
如今大昭地域內的起義軍, 北有占據齊魯相交之地鄴城府的‘言軍’, 南有江東宛陵府的‘穀米軍’, 說是在民間征役以補充軍力,其實徵兵區域也只能在長安府以西的西北之地,以及成都府所在‘天府之國’的西南之地。
如今出入西南之地的主要通道,不是長江水路或沿線陸路——畢竟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說,主要還是走金牛道由漢中入劍南的‘由陝入川’的道路。否則,大昭朝廷的征軍隊伍根本無法南下, 因為鄴城有‘言軍’盤踞, 雖可以避開鄴城,卻難保‘言軍’不會游弋攔擊。
而入西南征軍, 又要途經西北征軍的部分地域, 有打草驚蛇走漏風聲之憂。像被征去補充軍力這樣的事情,幾乎是十去九不回!如今在位的升和帝, 幾乎就是民心全失的情形,老百姓可不會願意去為他送死。
因此,不管是就近原則,還是像之前徵選民女一樣打百姓們一個措手不及, 這次征抓壯丁以補充軍力,都要從西北先開始。
甚至於,要從長安府及周邊府縣最先開始,不給百姓們逃離的機會。
溫寧村隸屬的鳳翔府,與長安府相鄰, 征抓壯丁開始後,他們基本上會是屬於第一批被抓去的。
......
時間稍往回看些。
姜穠試驗出的‘高產三代’雜交小麥,換給村民播種下去之後,除去年秋天播種時下了一場小雨,讓小麥萌芽出苗外,就一直再沒下雨,都是靠人力擔水澆灑,方才勉強吊著了田裡的麥子並讓其成長。
到冬天時,也只下了兩場小雪。所謂‘瑞雪兆豐年’,如今沒有瑞雪,既不能讓瑞雪覆蓋麥苗,以免被從西伯利亞襲來的寒流給凍傷,也不能在來年開春雪化後,以雪水滋潤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