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是做好事,曹氏第一個就來送銀錢了,怕姜桃不同意,她還準備好了全套說辭,說窈窈還小,姜桃脫不開手去管那些個雜事,多個幫手多份力量不是?!
後來不知道怎麼昭平長公主也知道了這件事,也要跟著注資。
她們比姜桃還不差錢,只是聽說能幫到人來湊熱鬧而已。
姜桃怕消息再傳下去不知道又牽扯出旁人來,到時拒絕人多了也傷和氣,趕緊就把班子拉起來了。
有了曹氏和昭平長公主加入後,這回開辦就比早前那會兒便捷多了,管理人才、啟動資金、供貨渠道等等全不用姜桃操心,她就出了招牌和技藝,很快繡坊就運轉起來。
後來姜桃還拖黃氏回縣城問了一趟,看王氏李氏她們想不想到京城來。
最終沒了牽掛的李氏帶著女兒來了京城。
她在縣城繡坊已經很有資歷,為人也很可靠,只因姜桃一句話便千里迢迢搬遷到了京城。
姜桃提拔了她一把,讓她當了京城繡坊的掌柜之一。
這時代繡坊這樣的地方雖然是女子多,但女掌柜卻是鳳毛麟角的。
尤其還是國舅夫人和英國公夫人、長公主這樣的大人物開辦的繡坊的掌柜。
李氏這女掌柜引起了一陣熱議,她並不以過去的經歷為恥,有人打聽,她就把自己過去的經歷都說了。
不消幾日,京城百姓茶餘飯後談論的話題里就多了一項內容——國舅夫人的繡坊不僅招收沒有刺繡功底的繡娘,還有個厲害的女掌柜哩!
京城雖然比縣城繁華數倍不止,但世間哪裡都不缺苦命人,尤其這個時代女子地位遠不如男子,苦命的女子更是屢見不鮮。
有了百姓幫著口口相傳之後,繡坊很快招進一批繡娘,運作起來。
新繡娘同樣是從十字繡開始練起,這些比較粗糙的繡品在京城這樣富庶的地方本是不好賣的,但是姜桃她們日常都會在家裡用上這些東西,尤其是昭平長公主交友廣泛,她也好不嫌棄地用上了,儼然成了京城上流里的十字繡代言人。
花幾兩銀子就能和昭平長公主這樣身份的人用一樣的東西,想也知道十字繡品再也不愁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