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上進更懂得放棄的她乾脆就不考了, 靠著家裡幫忙進了縣棉紡織印染廠做了個印染後整理工——顧名思義,就是負責布料生產出來並且染色印花之後規整的工作。
別看紡織印染屬於輕紡行業,其實勞動強度並不低。
當下的紡織廠一般實行三班倒,分白班早8點到下午4點, 中班下午4點到半夜12點,夜班半夜12點到第二天早8點, 十分辛苦。
也因為這樣,楊巧雖然工作穩定了, 可個人問題卻成了父母心中的老大難問題。
其實她是不怎麼著急啦,可惜她媽覺得二十一歲已經是大姑娘了, 她在她這麼大的時候娃兒都能打醬油(身為大姐的楊巧:她咋不知道自己兩歲的時候就能打醬油了?)了, 而楊巧卻是個單身,等到結婚生子又要至少一年, 可不得早早準備起來?
楊巧的老爹倒是沒那麼想把閨女給嫁出去,可惜他在這事兒上拗不過老婆, 根本勸不動,秉承著打不過就加入(bushi)的原則, 楊巧爸順著楊巧媽來勸女兒:「左右不過是相看和接觸, 又不是舊社會了, 談不攏就算了,而且趁著年輕多接觸幾個也免得後面年紀大了急急忙忙的挑的都是別人剩下的歪瓜裂棗了。」
楊巧:「……」好像有點道理, 但是不多。
不過胳膊擰不過大腿, 父母都是這樣的態度,她又不是什麼叛逆青年, 加上周圍同齡人似乎也都在步入婚姻的殿堂,於是楊巧便只能半推半就。
好在楊巧的爸媽雖然催相親,卻也是疼愛女兒的,給她找的相親對象無論是工作、外貌都不錯,是鎮上的小學老師,斯斯文文,想來人品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不過這些並足以打動楊巧,她意外的是對方居然也是個愛吃的,這真的是意外之喜!
畢竟這年頭大家都對於食物的美味追求比較低——畢竟吃好的前提是要能吃飽。
楊巧的家境還可以,從小並沒有餓過肚子,所以對於食物的美味追求方面就比其他人要高一點。
而她的相親對象小吳老師也是差不多的條件,再加上他還有個在火車上當售票員的姐姐,自然能吃到大江南北更多的稀罕吃食。
比如他們在第一次相看時帶來的老麵包。
在以前楊巧都不知道麵粉還可以製作出喧騰騰,噴香撲鼻的麵包。
這種名為「老麵包」麵包是六個連在一起的,每個麵包很小,兩個並排擠著排成三列,約三公分厚,圓形,表皮呈現金黃色,,底面是麵粉的顏色一白色,散發出甜蜜的小麥香味。
掰開麵包,裡面像棉絮般鬆軟,從舌尖一直甜到心窩裡。
如今風氣要開放許多,這年頭的年輕人可不比他們父母那樣相看了還順眼就馬上結婚辦酒席,都要講究個先處處,約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