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這人數令人質疑。”她淡淡一笑,說出了自己的分析和見解,“大漢自文帝之後國泰民安,皇上登基以來更是做到國民昌盛,百姓一向愛戴大漢朝廷,自然不會希望改朝換代。吳王是犯上作亂,此舉本就不得人心,又何來的五十萬大軍呢?依民女看來,此次叛軍最多不過二十萬,這二十萬大軍中不免會有亡命,怎會盡心效力?相反漢軍一心為朝廷,只要皇上下令主動迎戰,大漢畢竟贏取主動,只會勝不會敗。”
她的聲音雖輕,卻很有力度,大膽的推測更是令所有大臣們全都愕然,周亞夫、欒布及竇嬰(竇太后堂兄之子)也紛紛跪地請命,異口同聲說道:“末將願為民請命,請皇上下旨迎戰。”
“皇上,此時出戰只會給北方匈奴留下機會啊,匈奴這幾年屢屢有進犯之意,而今,左賢王又將進殿面聖,如果皇上真的決定迎戰,匈奴貴族自會以大漢不尊重外賓為由,與吳王勾結攻打大漢。”又一位重臣大聲提議。
景帝揉了揉額頭,沒有開口。
楚凌裳將景帝的樣子看在眼中,心中倒也明鏡似的,如今的局勢在景帝看來是騎虎難下,左賢王的覲見就好比卡住了他的咽喉,發兵不是,不發兵也不是。她能夠看得出景帝的確有發兵主動迎戰之意,但又怕左賢王以此刁難,發兵與吳王勾結,此時qíng勢勢如水火,輕易不得。
想到這裡,她不由得輕嘆一聲,這個左賢王來的還真是時候,看樣子是個詭計多謀的人沒錯,如此一來她更加相信,這個左賢王此次前來,絕對不是為了和親,相反,他一定會找出各種緣由為難大漢。
正在大殿的氣氛實為凝重焦灼之時,便有宦官傳話——
“太后娘娘駕到——”
“臣等恭迎太后娘娘。”眾大臣均跪地叩拜。
☆、卷二042竇太后的決定(1)
竇太后出現在朝廷之上早已不是稀奇的事qíng,楚凌裳見到這位太后第一眼的時候,就看出她有長命之相,但命宮之中又缺乏主氣之兆,預示著她註定無法與相愛之人攜手一生,甚至有可能還是白髮人送黑髮人。
命理之事她一向是納入眼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竇太后今天穿得依舊樸實無華,由貼身宮娥扶持著緩緩走進了朝廷大殿之上,百官紛紛叩首祝福長樂無極,連景帝都親自起身迎接,可見她雖身處後宮,威儀之態還是令人折服。
當她清楚了朝廷上爭執的事宜後,威嚴開口,“皇上不用再為難了,哀家已下令午時腰斬晁錯,這個壞人哀家來做。”
“母后?”景帝一愣,連忙壓低了聲音說道:“晁錯是良臣,他何錯之有?”
“錯就錯在這是皇上昨晚親自頒下的聖旨,君無戲言,如果皇上今日不斬晁錯,那個左賢王會善罷甘休嗎?昨晚他已經咄咄bī人,再加上我大漢國基不穩,軍臣單于自從上次拒絕和親後就一直想要直取長安城,他們的野心已經可見了。”
景帝自然明白“覆水難收”的道理,眉間染上惆悵之意。
殿下大臣們也只能低嘆著搖頭,凡事參加宴席的大臣們都知道昨晚左賢王是怎樣令皇上騎虎難下的,為了大漢江山,只能犧牲晁錯一人了。
竇太后又將目光落在了殿下的楚凌裳身上,眼中的光亮雖然平淡,但又透著幾許深思熟慮後的深沉之意,所有人都感覺到了這份凝重,全都將目光轉向了楚凌裳。
皇上是了解自己母后的,見狀後連忙開口,“母后——”
剛開口的話卻被竇太后抬手輕輕阻斷,良久後再度開口,“楚凌裳,你抬起頭來。”
她緩緩抬頭,只是輕輕對上了竇太后的雙眼後,又想起她曾經對自己說過的話,斂下了眼眸。一直以來,在她的印象中竇太后都不是嚴苛的,相反她的雙眼一直泛著柔軟的光,但眉宇之間又透著威嚴之氣,她是個傳奇的女人,讓人忍不住想要靠近,又怕靠近。
可,越是這種女人,她內心的就越深。能夠做到權力之峰,並不單單只具備常人無法想像的毅力,還要學會如何在保護自己的前提下步步蓮花。
“凌裳。”竇太后意外叫出了她的名字,淡淡問了句,“昨夜宴會之上,左賢王心儀於你,哀家認為這是上天賜予的良緣,今日決定準了這事。”
景帝一愣,殿下百官們倒是個個點頭,很明顯他們對太后的決定很是滿意。
楚凌裳站在那裡,一動不動,神qíng看上去沒有太大的變化,可心中早已經驚濤駭làng!白袖下的手指感到一陣陣寒涼,這股子寒涼又沿著每一寸肌膚漸漸蔓延開來,直到全身各處……
太后竟然將她許給左賢王?
呼吸感到異樣窒息,心臟跳得快要從胸口的位置蹦出來似的,她從沒有過這種感覺,這種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的感覺。腦海中不經意竄過赫連御舜那雙似笑非笑的眼眸、那總是微勾著淺笑的薄唇……
難道,她真的要成為他的女人?
☆、卷二043竇太后的決定(2)
竇太后見她既不應允也不反抗,微微蹙了一下眉頭,“凌裳,你對哀家的決定還有異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