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所走的重大險棋就發生在此時。
這件事發生在公元 1363 年,即元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到三月間。朱元璋不顧他最重要謀
臣劉伯溫的極力反對,決定親自率重兵救援安豐。他的理由是,失去安豐,南京就失去了
屏障,救援安豐就等於保衛南京。而且,在朱元璋的部隊裡,人們還普遍將小明王韓林兒
看作自己的教主與君上。劉伯溫反對的理由則是,從政治上考慮,沒有理由去救那個有名
無實的“大宋”皇帝韓林兒,救他出來,反而平白給自己找來了個婆婆,今後很難處置;從
軍事上考慮,假如此時陳友諒乘虛而入,則腹背受敵進退失據,全軍將立即陷入極其兇險
的境地,實有不可測之禍。
朱元璋不聽,執意率大軍出發了。當時的情形,至少對於劉伯溫來說,顯得相當悲壯
且令人絕望。
誰知,與朱元璋走出的險棋相比較,此時的陳友諒卻走出了一步愚蠢得無以復加的、
真正的臭棋。從而,錯過了吝嗇的上帝每次只給人僅有的一個機會。從此,對於他來說,
一切都無從談起了。(五)
六、朱元璋和他的對手們進行的是一個標準的中國式政治博弈。博弈的規則是:不擇手段。
博弈的結果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當此時,陳友諒已經基本完成了近乎於孤注一擲的戰爭準備———徵集了達60 萬之眾
的龐大兵力,製造了至少一千艘以上的龐大戰艦,籌集了充足的糧草軍需。這時,假如他
乘南京只有老弱病殘守備的形勢,出鄱陽湖口,沿長江順流而下,直抵石頭城的話,那麼,
朱元璋所率領的部隊,將會沒有任何選擇,立即陷入前有強敵、後路又被更強大的敵人截
斷、惶惶如喪家之犬的境地。
過去,陳友諒曾經試圖聯合張士誠按此方略夾擊朱元璋,卻由於張士誠拖泥帶水,猶
猶豫豫,表面老奸巨猾,實則目光短淺而夭折。張士誠的心理,很有可能和我們今天在中
國商場上,經常在那些聰明的人們那兒看到的一樣,如果競爭對手主動提出聯合起來做一
件事,如果做這件事對自己有好處,但是對競爭對手也有好處的話,那就寧願自己不要這
個好處,也不能讓對方得到好處。於是,我們時常能夠看到的一個結果就是———雙方共
同的競爭對手———可能是國內的,也可能是外國的———發展起來,再回過頭來將他們
各個擊破。張士誠可能就是這麼一種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