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 5 千萬畝;到萬曆六年時,官方徵收賦稅的在冊土地卻只剩下了 5 億 1 千萬畝。兩百年
間,為國家納稅的土地蒸發了 3 億多畝。此中情形只能說明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
全國將近 40%的土地,已經落入皇親貴戚、豪門富戶和貪贓自肥的官吏手中。這種境況恰
好和大戶不納稅或少納稅,小戶反而要多納稅的奇異景象互為表里。張居正推行的清丈田
畝,曾經受到過頑強抵抗,表明上述權貴富戶人等決不會為此感謝他。實際上,此時的張
居正已經站到了全國上層社會———皇親貴戚、官僚士紳的對立面。他最後清丈出來的土
地,比官府記錄在冊的,多出 1 億 8 千多萬畝。在一定程度上,或許可以說,此類土地的
數量和張居正所受到的憎恨,大概呈正相關的關係。而張居正旨在將土地與人口掛鉤推廣
的一條鞭賦稅制度,顯然有助於緩解人民的痛苦和這種仇恨的加深。
從史料中,我們可以知道,萬曆元年以前,帝國財政狀況惡化,多年入不敷出,國庫
相當空虛。萬曆十年,張居正死後,帝國國庫里的存糧可以滿足九年的需要,太倉中的存
銀有 600 萬兩,太僕寺存銀 400 萬兩,帝國留都南京的國庫里存銀 250 萬兩,全國各省的
省庫存銀均在 15 萬兩到 80 萬兩之間。
就這樣,用今天的眼光看去,具有傑出才華的政治家張居正,活得七扭八歪。卻也差
不多以他一己之力,歷十年努力十年堅持,在沒有改變帝國政治制度與經濟結構的情況下,
幾乎實現了帝國的中興。從他所受到的反彈中,似乎可以想見帝國政府組織與各級官吏肯
定也承受了空前的壓力。方才使“帝國官僚政治的效率達到了頂點”,“標誌著那個時代在中
國社會政治傳統束縛下人力所能做到的極限”。由此,形成了與整個大明帝國特別是十六世
紀其他年間似乎是不可能的對比。
與王安石比較起來,張居正缺少王安石那樣燦爛的文化成就,也沒有王安石光風霽月
般令人感佩的道德品格和潔身自好。假如沒有上面這樣的業績,張居正在歷史上的形象,
可能要不堪得多。
當上述種種交織在一起之後,我們便大體可以了解,張居正身後的遭遇何以會如此之
悲慘了。當然,到目前為止,促成這種遭遇的諸多因素中,還缺少最重要的一項。這項因
素與張居正一生中最大的失敗有關。那就是張居正所傾心輔導和輔佐的學生———萬曆皇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