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麼?像是黑色幽默的段子,更像朱家天下的宿命——始於此,止於此也。想有為,如太
祖,留下了一套“祖制”;想有為,如崇禎帝,最後喪國。奇怪的是,國,為何未喪在不理
朝政的萬曆手上?反倒丟在朱由檢的手裡?我隱約覺得,這個問題是理解晚明命運的節點,
而書中語焉不詳。你大概已猜到我的疑問,這是有意為之,還是可以理解的疏忽?
李:或許兩個原因都有。
自從乾隆皇帝說出明王朝不是亡在崇禎皇帝,而是亡在萬曆之手這一段
有名的評論之後,後世大體上認同。事實上,像大明王朝這樣一個巨系統,其崩潰是要有
一個過程的。或者說,憑著巨大的慣性,這個龐大的實體會滑行好長一段距離後,才會解
體。而且,這一解體是在多重因素交織的作用下才能實現。
翻一翻我國歷史,大凡大一統帝國崩潰之前,都會有長達三五十年的破
壞性能量積累期。屆時,上下離心離德,貪官污吏遍地橫行,法紀道德蕩然無存,人民痛
苦不堪,衣冠禽獸們則興高采烈地奔走於廟堂之上。這時,只有在這時,秩序外的力量才
會像電腦病毒一樣大量繁殖,等到它們的破壞性能量達到足夠大並相對順利地突破了“防
火牆”時,崩潰便轟然而至。
我體會,所謂大明王朝亡在萬曆手上,指的是萬曆時期加劇了這種破壞
性能量的積累,幾乎達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而足以摧毀這個王朝的其他因素還沒有完全
形成。用一句文縐縐的話說,就是萬曆皇帝為帝國的崩潰準備好了必要條件,而摧毀這個
帝國的充分條件還不具備。比如:按照人們的習慣說法,到萬曆死前一年,滿清和大明之
間的戰略態勢才真正變得很難扭轉,其標誌性事件就是當時的“薩爾滸之戰”。而與此配合
起來要了帝國老命的張獻忠、李自成們,還要再過七八年才開始折騰事兒。然後,還有並
非不重要的大面積自然災害的發生。
對於乾隆皇帝這個說法的潛台詞,我一直深懷疑慮。原因是,我始終認
為,在帝國歷史上,一切跌宕起伏下面,最強有力的那根槓槓是皇帝的素質與能力。這個
因素甚至可以左右歷史的進程。在政治上,這才是我們民族真正的不幸。這方面的例子很
多,如我國歷史上一再出現的所謂“中興”現象——
——漢武帝後期,這位在歷史學家和文人口中雄才大略的皇帝,把國家
折騰得國敝民窮、“盜賊蜂起”,社會極度動盪。緊接著下來,就實現了“昭宣中興”,漢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