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問題,藉此機會請教。1421年永樂帝遷都北京後,仍留南京為“陪都”,各職司照設
如常,雖為閒職,但也能滿足中國人居官為貴的心態,而且仍有被擢拔京城的可能,嚴嵩
即為一例。嚴長期在南京任閒職,直到嘉靖十五年,由夏言所薦入北京任禮部尚書。嘉靖
朝的張璁和桂萼,原都是鼎力支持朱厚熜的微臣,在極短的時間內被擢拔入閣的,兩人都
在南京刑部待過。這“陪都”的衙門,像是明代官員選任的蓄水池,前後各朝沒有如此設
計者,歷代論者也少有人留意此處,如此重要的政治設計,長期被忽略,總覺惋惜。我的
疑問是,永樂帝的這一心思,對後來兩百餘年的明代政治,甚或後來六百年的政治產生了
怎樣的影響?永樂帝之後的朱家子孫,殺官如麻,動輒成千上萬,與此制度設計是否有什
麼關係?你的書中特別注意到了自朱元璋始的明代殺官現象,以及給文官隊伍——換句話
說,給中國古代的士大夫階層帶來的巨大傷害。因此,我不太相信你沒注意到這個隱秘的
“陪都”對此“傳統”的作用。但書中說到這裡,僅三兩句而已。你能否就此多說幾句?
李:我想,對中國人、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讀書人荼毒得最兇惡的,
是中國數千年以官為本位的文化傳統和朱元璋設計的各項帝國制度。這些東西使得中國人
太少選擇的機會並且至今還在腐蝕著中國人的心靈。與今日世界其他國家比較,這個傳統
對我國的現代化發展有不小的阻滯作用。
很慚愧,我沒有認為把南京當成陪都是多麼重大的一件事,所以確實沒
好好想過這個問題,不敢多說。
劉:明中期以後的政治衰微,與各帝的選官之法有著很深的關係。如何
深獲帝心,至為關鍵,這本是常情。但嘉靖朝猶甚的是將寫“青詞”作為選官的重要標準,
令人匪夷所思。嚴嵩,其《慶雲賦》《大禮告成頌》,不僅辭章華美,且因其諛意入髓深獲
帝心自不待言,然徐階、夏言也是如法炮製,則讓人不能不深想一層。你書中對此著墨不
淺,但讀之仍有不解渴之感。能否再捋出個順序來,讓更多的人看看這寫青詞一法,是怎
樣把知識分子引入詭譎的升遷之路,從中推算出中國政治的某種弔詭的邏輯來?
李:蘇里兄,不要害人。這個問題看似淺顯,其實是不容易說清楚的大
題目。因為這根本就是一個官吏考選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