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可以有兩套方案,一種是在原來金都所在舊址上重建,另一種是重新選址進行重建。在忽必烈的敦促下,劉秉忠仔細對金都的舊址進行了勘查,最後,他是決定在金中都故城的東北方,以金代行宮大寧宮為中心(今北海公園),營建一座新都城。其原因是金中都城已於1215年被成吉思汗的大軍摧毀,無法利用。
同時,大寧宮未遭破壞,忽必烈數次前來燕京時,都曾在瓊華島上的廣寒殿暫住;另外,金中都故城缺少充足的水源,當年金中都的蓮花池和蓮花河水系即不敷使用,而新城址可以利用玉泉山和高梁河的水系,並且當時著名的水利專家郭守敬已在1262年著手規劃此事;並且另建新城,可以不受舊城束縛,能按理想放手去規劃。
元大都建設的思想理念,劉秉忠參用了儒家經典《周禮·考工記》中“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每邊開三門),國中九經九緯(城中幹道九縱九橫),經塗九軌(縱向的幹道可並行九輛馬車),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理想描述。這就像現在要舉辦或者策劃一個活動一樣都得有一個理念及主題。那時的城市設計就已經把這個概念貫穿到整個城市建設中去了。
公元1267年元大都的建設開始動工,歷時20餘年,完成宮城、宮殿、皇城、都城、王府等工程的建造,形成新一代帝都。但是,由於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詔令規定,遷入大都新城必須以富有者和任官職者為先,結果大量平民百姓只得依舊留在中都舊城。在當時人的心目中舊城仍是重要的,通常把新、舊城並稱為“南北二城”。
就建築學成就而言,元大都堪稱享譽中、外的建築學藝術瑰寶。元大都城在技術方面的主持設計與參與建設者,是來華穆斯林建築學家亦黑迭兒丁。難以想像,這位建築學家竟能夠運用中國傳統的建築學特色,結合世界上先進的建築學風格,設計出格局宏大、規劃嚴整,與自然和諧相融的元大都。參與元大都設計、建設的,還有一大批專家、學者、能工巧匠。
大都新城的平面呈長方形,周長28.6公里,面積約50平方公里,相當於唐長安城面積的五分之三,接近宋東京的面積。元大都道路規劃整齊、經緯分明。考古發掘證實,大都中軸線上的大街寬度為28米,其他主要街道寬度為25米,小街寬度為大街的一半,火巷(胡同)寬度大致是小街的一半。由於城市輪廓方整,街道筆直而規則,使城市格局顯得格外壯觀。
元大都建成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宏偉繁榮的城市,根據文獻記載,僅賦役人口就有約40萬。推測當時大都城市人口近百萬人。元大都從城市建築規模之雄偉恢宏、建築工藝之精美壯麗、商業貿易之繁華發達以及東西文化交流之豐富多彩,都是當時世界上其他城市所難以相比的,是13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