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思想自由與宗教寬容
元朝的全方位大融合也造就了思想上的空前活躍。在思想文化上,元朝的統治者與遼、金等少數民族統治者一樣,他們積極吸取、接受漢族文化傳統,以“武功定天下,以文德治海內”,並以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為正統思想,作為儒學宗師的孔子,也被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朝廷還設立官學,以儒家的四書五經為教科書,“自京師至於偏州下邑,海陬徼塞,四方萬里之外,莫不有學”。元朝的最高統治者還親自帶頭學習經史,表示對於儒學的重視。並下令翻譯儒家著作,還請名儒學大師講授漢文經典,要求皇室成員、群臣百官都必須習讀儒經。
在朝廷中,統治者任用儒士,如耶律楚材、趙復、許衡、姚樞等一批漢族或少數民族中的儒林名士,都先後委以要職。在他們的宣傳、影響之下,使儒家學說在元代得到廣泛的傳播。
在程朱理學的地位被統治者得到確認的同時,儒學聲勢的顯赫也存在著很多不和諧的韻律。因為,元朝統治集團的上層,來自不同的民族,他們在利用正統的儒家學說鞏固統治的同時,也尊崇各族固有的宗教信仰。信仰的多元化,削弱了儒家思想在群眾中的影響。事實上,元朝的最高統治者懂得不同的學說、教派,也知道其有著不同的效用。元仁宗常常說,“明心見性,佛教為深,修身治國、儒、道為切”,因而都予以寬容。
至於儒學本身,也在各種思想的碰撞中,在崇尚功利的社會心態影響下,分化為不同的流派,甚至分裂出像鄧牧那樣把儒家大同理念與道家無為主張結合起來,敢於抨擊皇帝專制和官吏貪暴的思想家。總之,“元有天下,其教化未必古若也”,程朱理學獨尊的局面也發生了變化,演化出各種各樣的複合體和交叉體,思想領域呈現出各種觀點和流派爭雄鬥勝的特色。
元朝廷對各門宗教採取兼收並蓄的態度,加以優待和提倡,唯獨禁止白蓮教和彌勒教,因為這兩種宗教在民間秘密流傳,已成為農民進行反抗鬥爭的工具。在這種政策之下,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都得到很大的發展。另外,景教和明教(摩尼教)等也都可以自由傳播。
元代最盛行的宗教是佛教,特別是從西藏傳來的喇嘛教。喇嘛教是佛教傳入西藏後形成的一個教派,最受到元朝統治者的尊重。吐蕃(今西藏)地區,在貴由為蒙古大汗時,已通過吐蕃的喇嘛教薩斯迦派首領薩斯迦班智達向蒙古納降,接受蒙古對吐蕃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