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侃的心態就是魯迅的心態,劉半農的處境就是魯迅的處境,還沒有進入北大,魯迅的心態和處境,已大致確定了。這是我們事後的分析,當時魯迅怕是懵然不知的。
經過四個月的準備,一九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魯迅高高興興地踏上北京大學中文系的講堂,講起他精心準備的中國小說史了。
這就是魯迅的不幸。沒有趕上昔日的輝煌,卻恰好承擔了今天的艱窘。好在他是有大本事的,自負與才學讓他一時還感受不到歷史的冷落。已然掀起的新文化運動,更讓他興奮不已,一展雄才,此其時矣。只有當豪華落盡之際,才會感到歲月的無情,人生流轉的無奈。
以上只是就北大的情形而言,若是放眼那個大的時代,對魯迅的處境,就可以看得更清了。
新文化運動的起止時間
這就要說到中國了。
中國學術界有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說什麼都含含糊糊,似是而非。比如五四運動、五四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這些概念,就沒有明確的定義,至少它們的異同,各自的起止時間,就沒有準確的界定。還有的,一說就是二三十年代的新文化運動,就更含糊了。我的看法是,五四運動包含著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又超出了五四運動的時間,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新文化運動應當是一個概念,只是說新文化運動時省略了“五四”兩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