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也博得“敦詩書、說禮樂”的美名。可是作為平民子弟,要想進入上流社會,就
必須首先學會六藝,才可望獲得進身之階。子夏“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
(《子張》)即指此也。對白衣出生的孔子來說,當然只有走“學而優則仕”的道
路了。他說:“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若用之,吾則從先進。”
(《先進》)亦是不得已的選擇。可是,這在根本沒有任何教育設施的當時,平民
子弟要實現“先進於禮樂”又何其難哉!但是孔子卻成功了,經過他自己的努力,
成了學問淵博的智者,道德高尚的聖人。他以社會為學堂,以生活為教材,以眾人
為師友。克眼了沒有學校,沒有教材,沒有教師的重重困難,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
個自學成才的光輝典範。孔子從“十有五志於學”開始,一生堅持學習,直到老年,
猶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述而》)。關於孔子刻苦事學的
事跡,歷史上有許多記載,他自己也有很多自述。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樹立追求大道的遠大理想,克服生活上的物質欲望。常以“君子謀道不
謀食”(《衛靈公》)自勉,“食無求他,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學而》)。
他批評那種既欲求道,又怕吃苦的人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
矣!”(《里仁》)他不講享受,唯道是謀的精神,在當時的魯國是獨一無二的。
他曾自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
其次是謙遜好學,人人為師。他一生提倡“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同上)。
不僅要向比自己多識的人學習,還要善於向比自己低下的人學習。在他眼裡,處處
有學問,人人可為師。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不善者而
改之。”(《述而》)在任何一群人中,都有值得自己學習和取法的老師,只要留
意就可得到教益,即使是不善的言行,也可從反面受到警醒。他成才後,有人向弟
子子貢打聽孔子的老師,子貢說:“仲尼焉不學,亦何常師之有?”(《子張》)
卻實不是虛美之辭。他知識淵博,技能全面,正是他無所不學,學無常師的結果。
他曾學琴於師襄,學少吳氏職官於郯子,學樂於弘萇,相傳孔子還向比自己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