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1 / 2)

“能仁義法正”的可能性,也存在“知”別的什麼、“能”別的什麼的可能性。這

種“質”、“具”就像一張白紙一樣,既可施之於朱,也可加之以墨。所以,視荀

子的知性說為性善說,是完全錯誤的。由此可見,荀子的人性概念是一個多層次的

意義結構,它的最一般的意義是指人生而具有的本能;它的第二層意義是二元的,

由惡的情慾之性和無所謂善惡的的知能之性組成。[注]

強調人性惡的一面是葡子人性論的特點,但荀子人性學說中最有價值的是他

“他性起偽”的人性改造論。荀子認為“性也者,吾所不能為也,然而可化也”

(《荀子·儒效》),“化”就是改造人性。他說:

凡人之性者,堯、舜之與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與小人,其性

一也。(《荀子·性惡》)

具體說,無論堯、舜、桀、跖,還是君子、小人他們的本性都有“好榮惡辱,

好利惡害”,即惡的一面。但是,“聖人之所以異過眾者,偽也”。這種“偽”,

就是“化性”,即通過後天的努力改變其本性中惡的一面。對性,是順、是縱,還

是化、偽,這是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小人之所以成為小人的關鍵所在。所以,荀

子雖然講性惡,但其目的和重心是在“偽”,是在突出禮義對於人的重要性。

荀子的“化性起偽”說,歷來人們都認為存在著悖論:“人生來是壞蛋……假

使真是那樣,那麼善或禮義從何而出,那就苦於解答了。”[注]從上可知,此說的

大前提是錯誤的。荀子強調“人之性惡”,是說人生有惡的一面,並非說人性全惡。

荀子認為“凡以知,人之性也”,人性而有“可以知之質,可以能之具”,聖人憑

著這種知性,可以化掉惡性而選擇善。所以,禮義之善並非從惡性中產生,而是產

生於知性,是“知有所合”的結果。

三、明分使群

荀子認為,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又能支配自然界,使役萬物,關鍵就在

於人有著與自然界的其它生物不同的特點,這種“人之所以為人者”、“人之異於

禽獸者”就是人“能群”而動物不能“群”。他說:

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荀子·王制》)

最新小说: 捡到破碎的耽美文男主(校园1v1,弯掰直?) 水深则灵(骨科1v1) 厌度 【咒回同人】禅院家的女人 年级第一吃奶有瘾(高H) 《可恶,又被抓住了》(np sp改后重传) 训狗手册(NPH) 在后宫里开后宫(1vN) 旧瘢(下架重传) 和爸爸的七天(父女 高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