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荀子以人文世界主宰自然世界的思想在以上表述中還不太明晰的話,
那麼,在《天論》的這兩段話中,就再也不會產生歧義了。“如是,則知其所為,
知其所不為矣,則天地官而萬物役矣。”這是說,只要人們掌握和認識了客觀規律,
人類就能主宰自然界。“官”和“役”正表達了人類對“天地”、“萬物”的征服。
正因為如此,荀子認為“大天”、“頌天”不如“制”天、“用”天。他說: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
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
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願於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
天,則失萬物之情。
“物言而制之”、“制天命而用之”、“應時而使之”、“騁能而化之”、
“理物而勿失之”,其實質是突出人作為自然界主人的自覺。這種人能勝天思想的
提出,在先秦思想史上是劃時代的,是中華民族認識發展史上的一大飛躍。荀子的
天人關係論,是先秦哲學思想的最高成果之一。
五、虛壹而靜
荀子在認識論問題上有許多精到的見解。他提出了“形具而神生”(《荀子·
天論》)說,“形”指人的形體,即耳、目、鼻、口、形體等感覺器官;“神”指
人的精神,認識能力。人的認識是在形體的基礎上產生的,自然,認識是從感覺開
始的。因此,他將人的認識過程區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天官意物”或“緣天官”。“天官””即人天然就具有的感覺
器官,它們包括人的耳、目、鼻、口(舌)、形(身)。“意”即感覺,“物”指
客觀世界,“緣”即依靠。荀子認為,要認識事物的同異,首先就必須憑藉感覺器
官,通過感覺器官來反映客觀事物。他肯定人通過不同的感覺器官可以得到關於對
象的不同的感覺,感知事物的不同屬性。比如“形體、色、理,以目異;聲音清濁、
調節奇聲,以耳異;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異;香、臭、芬、郁、
腥、臊、漏、囗、奇臭,以鼻異;疾養、滄、熱、滑、鈹、輕、重,以形體異”
(《荀子·正名》)。憑目、耳、口、鼻、形體這些人生而有之的感覺器官對顏色、
聲音、味道、氣味、感觸辨別所得,就是感覺經驗。認識就是從這種感覺經驗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