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約生於公元前336年。他20歲時,就已在燕國從事政治。他反對燕王啥把王
位禪讓給其相子之,但燕王啥沒有聽他的勸告。[注]在燕國的遊說失敗後,荀子的
行蹤共有20多年不清楚。但至公元前286年時,荀子以“秀才”見稱於世。此時齊國
稷下之學正盛,齊囗王繼齊宣王之後,招集天下賢才而“尊寵之”。田驕、慎到、
接子這些著名的學者,都齊聚齊國稷下學宮,號為列大夫,享受優渥的政治生活待
遇,不治而議論,作書以刺世。荀子年50才始來稷下遊學,但他對諸子之事都有批
評,認為“非先王之法”。
前286至前285年,齊活王滅掉了宋國,誇耀武功,不尚德治,荀子曾進行諫諍,
但不獲採納,於是他就離齊赴楚。
前284年,燕將樂毅率燕、趙、韓、魏、秦王國之師攻齊,陷齊都臨淄。齊囗王
逃宮,被淖齒殺死。齊國幾至滅亡。前279年,齊即墨守田單乘燕惠王用騎劫代樂毅
為將之機,向燕軍發起反攻,一舉收復失地,“迎襄王於莒,入於臨淄”。齊襄王
復國後,吸取齊囗王的教訓,又招集亡散的學士,重整稷下學宮,“修列大夫之缺”。
這時,荀子在楚國,正逢秦將白起攻楚,陷郢燒夷陵,舉國大亂,楚人倉惶遷都於
陳。荀子在戰亂中離楚來齊,參加稷下學宮的恢復重建工作。由于田驕等老一輩的
學者已死,慎到、接子又不在齊國,荀子憑他的學識和才德,在復辦的稷下學宮中
“最為老師”,“三為祭酒”,成為稷下學宮的領袖。
前264年,齊襄王死,荀子在齊更不得志,秦國於此時聘請他入秦,荀子遂離齊
赴秦,對秦國的政治、軍事、民情風俗以及自然地形等都進行了考察。他建議秦昭
王重用儒士,“力術止、義術行”。秦昭王雖然口頭稱善,但他事實上正忙於兼併
戰爭。所以商子之說在秦不可能得到採用,於是荀子又只好離秦而往游他國。
前259至257年間,荀子曾在趙與臨武君在趙孝成王前議兵,提出了“善用兵者”
“在乎善附民”的主張,以“王兵”折服了臨武君的“詐兵”,使趙孝成王和臨武
君都不得不稱“善”(《荀子·議兵》)。但處於“爭於氣力”的當時,趙王“卒
不能用”。於是他只好離開父母之邦而又回到齊國。
齊國這時齊王建在位,但朝政由“君王后”(襄王后)控制。荀子向齊相進言,
論述齊國內外大勢,勸他“求仁厚明通之君子而托王焉與之參國政、正是非”,並
對“女主亂之宮,詐臣亂之朝,貪吏亂之官”的弊政進行了批評。結果,正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