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孟荀列傳》所載:“齊人或讒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荀
子冷言進諫反而受到了讒言的攻擊,因此他在齊國再也呆不下去了。於是他轉而赴
楚,正碰上楚滅魯新得蘭陵之地,因而被春申君任命為蘭陵令。
荀子在楚為蘭陵令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他任職不久,就有人向春申君進讒,於
是他只好離楚而回到趙國。在家邦,荀子這次得到了較高的禮遇。任他為“上卿”
或“上客”。楚人聽到後,就勸諫春申君,春申君又“使人請孫子於趙”。荀子致
信辭謝,對楚政多所批評。春申君深為後悔,又一再堅請。可能是為春申君的誠意
所動,荀子又回到楚國,復任蘭陵令。
前238年,楚考烈王卒,李國伏死士殺春申君。荀子失去政治上的依靠,廢官居
家於蘭陵。“著數萬言而卒,因葬蘭陵”。其壽可能高達百歲。
荀子的著作,見於《荀子》一書。《勸學》、《修身》、《不苟》、《非十二
子》、《天論》、《正名》、《性惡》等22篇,都為葡子親著。其他10篇,有的為
荀子弟子所論,有的為荀子所纂輯的資料,它們都是我們研究荀子的思想和事跡的
主要材料。
二、性偽之分
人性論是荀子社會政治觀、倫理觀、教育觀等的理論前提,是荀子思想體系中
最富有性格的重要組成部分。荀子對人性問題進行了深入而系統的闡述,對後人產
生了深刻的影響。
人性是什麼?荀子說: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荀子·性惡》)
又說:
不可學,不可事而在天者,謂之性。(同上)
認為人性的所有內涵,都是自然生成的,都不是後天的學習、人為所能有的。
這種“天就”之性,也就是天然屬性。荀子在“性”前加一“凡”字表示統括,也
就排除了人性中有非天然屬性的存在,肯定一切人性皆屬天然。
荀子是一個重視實證分析的思想家,為了準確表達他的人性學說,他提出了一
系列有關概念,並對此進行了界定。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