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禮》有大小戴、慶氏,《春秋》有公羊、穀梁,以至“百有餘年,傳業者寢
盛,支葉蕃滋,一經說至百餘萬言,大師眾至千餘人,蓋祿利之路然也。”[注]與
今文經傳授的興盛相比,用先秦篆文寫成的經書——古文經的流傳卻極為冷落,只
在民間由經師傳授,或者由發現者獻上以後,一直藏於中秘府而無人問津。是劉向
和劉歆父子在校理中秘藏書時發現了這些經書,使之得以為世人所知,從而為經學
的研究增添了新的材料。這些經書中,有的文字與今文經有增有異,如《古文易經》
比施、孟、梁丘之經增“無咎”“悔亡”等。有的篇章比今文經增多,如《古文尚
書》為魯恭王壞孔子宅於壁中得之,孔安國所獻,共58篇46卷,比今文經多16篇,
即使與今文同者,亦有比其全者,歐陽、大小夏侯之經文的《酒誥》有脫簡一,
《召誥》有脫簡二,字異者七百有餘,脫字數十。再如《逸禮》,亦為魯恭王壞孔
子宅時發現,總計56卷,其中與今文經同者17篇,其它39篇皆為逸篇,是關於儀禮
的古文篇章。還有的全經為今文博士所未見,如《周官經》(即《周禮》),此書
在文帝、武帝時陸續發現,仍缺《冬官》一篇,河間獻王用千金求購,仍不得,遂
取《考工記》以補其處,合成六篇,奏上。因為是講周代官制的,故稱《周官》,
劉歆改稱之為《周禮》。《春秋左氏傳》,漢初為張蒼所獻,司馬遷曾據之寫《史
記》中的有關篇章,河間獻王曾在其封國立《左氏春秋》博士,但因為當時該書經、
傳別行,又由於武帝崇《公羊》之學,故《左傳》不僅不能立於學官,且不為博士
官所知。又有的雖與今文經無多異,但因傳授師說不同而與今文經有別,如《毛詩》。
《毛詩》出自趙人毛亨,其釋詩兼詁、訓、傳三體,自謂系子夏所傳,河間獻王頗
好之,以毛公傳人毛萇為博士,但卻不得立於學官。
這些經書的價值是很高的,但因不立學官,又無人表彰,故傳授者極少,據
《讓太常博士書》所說,當時調查,民間只“有魯國桓公、趙國貫公、膠東庸生之
遺學與此同,抑而未施。”況且古文經都是用先秦篆文寫成,一般學者閱讀存在困
難,即使讀通了也無利祿可言,長期以往,將會日漸失傳,“此乃有識者之所惜閡,
士君子之所嗟痛也”。只是由於劉歆的倡導宣揚,才使這批古文經書為社會和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