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所學無常師,不為章句,舉大義而已。”(《後漢
書·班彪列傳》)當時亦在太學肄業。王充對班氏父子十分讚賞,說:“班叔皮續
太史書百篇以上,記事詳悉,義理浹備,觀讀之者以為甲,而太史公乙。於男孟堅
為尚書郎,文比(媲美)叔皮,非徒五百里(小國)也,乃夫周召魯衛(大國)之
謂也。”將班氏父子視為超人奇士,比作文華秀美的泱泱大國(《超奇》)。王充
以班彪為師,以班因為友,日誦詩書,砥礪德行,在學問文章、立身道德上都大受
其影響。本傳說王充“後至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不守章句。”
班彪並未任職太學,王充師之,乃私淑弟子。王充“好博覽不守章句”,正是師承
於班氏“博而不俗”,“不為章句,舉大義而已”的家學風格。後來王允“仕郡為
功曹,以數諫諍不合去”;著書“形露易觀”,“直露其文,集以俗言。”這些都
與班彪“仕不為祿,所如不合”,“言不為華”的為人處事方法和文章風格絕相類
似。
在思想方法上,王充又得益於桓譚。桓譚(公元前23年一公元50年),字君山,
沛國相(今安徽濉溪縣)人。“博學多通,遍習五經”,是兩漢之際著名學者。著
有《新論》一書。他治學的特點也是“訓詁舉大義,不為章句”,與班氏父子學風
相同。在思想方法上,頗具求實精神,喜好古文經學,常與劉歆、揚雄“辨析疑異”,
尤其反對當時盛行的讖緯神學,他曾在光武皇帝面前冒著殺頭的危險非議讖緯神學,
對俗儒的鄙俗見解更是深惡痛絕,常常調筆譏諷,“由是多見排抵”。桓譚求實的
治學精神,王充特別欣賞,他在《論衡》書中多次讚賞說:“(桓譚)又作《新論》,
論世間事,辨照然否,虛妄之言,偽飾之辭,莫不證定。”(《超奇》)“世間為
文者眾矣,是非不分,然否不定,桓君山論之,可謂得實矣。論文以察實,則君山
漢之賢人也。”(《定賢》)王充本來對漢代的董仲舒、司馬遷、揚雄等人十分贊
賞,但在數家之中,王充對桓譚最為激賞,說“仲舒之文可及,君山之論難追”
(《案書》片“彼子長(司馬遷)、子云(揚雄)說論之徒,君山為甲。”(《趙
奇》)認為舒仲其文雖奇,猶可學而及之;桓譚出語高峻,非可企及。甚至與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