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俗吏乘賢儒,賢儒在下位”。二則長官愚暗,不能知賢,俗話說“大器晚成,寶
貨難售”,“長吏不能知賢,而賢者道大,力劣不能拔舉之故也”。三則長官器識
狹小,不能用賢。輕物易舉,重貨難移,俗吏如鴻毛,飛揚千里;賢者若金鐵,飄
風不能動。賢儒不進,正是“長吏力劣,不能用也”。更有甚者,“長吏妒賢,不
能容善”,這樣一來,賢儒奇士,不被無妄之災,送進班房,已是萬幸了,哪裡還
敢望升舉,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呢?王充對賢儒稽留的原因所作的分析十分全面深
透,也十分悲槍,因為他本人就是這樣一位沉淪下僚的賢儒,《自紀德》說:他
“不好徼名於世,不為利害見將(長官)”,“賜見君將,不及(問)不對。在鄉
里慕蘧伯玉之節(“天下有道則仕,無道則隱”),在朝廷則貪史子魚之行(正直
處世)。”“得官不欣,失官不恨。”“不慕高官,不恚下位。”……正是《狀留
篇》中所狀“賢儒”“銳意於道,不妄進苟取”的風骨。
由上可知。王充在《逢遇》、《累害》、《狀留》等篇中所談影響進退利鈍的
“遇進廢退”、“三累三害”和“賢儒稽留”等問題,都是他的現身說法。王充撰
此文,不過借事言志,明理抒慨而已,他在這裡談的達與不達,進與不進的種種原
因,其實就是他本人經歷的寫真。
六、廢退窮居
仕宦而至將相,衣錦而歸故里,這是中國士大夫引以為榮的事情,也是中國士
大夫為之焦思,為之落拓的揪心之事。可是,這對於王充來說,一件也沒有。仕宦
不顯,進言不納,不僅致君堯舜、出仕行義的理想無以實現,而且還常常因自己的
清節自守,而惹得俗才奸人的“董條構陷”。上無以求通,下無以合俗,進無以兼
濟天下,退無以獨善其身,是進亦不得,退亦不得,茫茫歲月,何以發遣?何以心
安呢?中國士大夫自有其安身立命之所,即孔子所謂“君子求諸己”,反求於方寸
之間,做到當下心安。當年孔子才博道大,天下莫容,於是斐然而生“歸歟”之嘆。
王充亦志大才高,不用於世,徘徊之下,也不能不有“歸休”之念了。章和二年,
王充正式告老退休了:“章和二年,罷州家居。年屆七十,時可懸輿。”(《自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