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暢,期於浹洽”,從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到唐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
年),歷時十年,成《春秋集傳集注》。·之後,他又“撮其綱目,撰成《統例》
3卷,以輔《集傳》,通經意焉。”[注]
陸淳跟隨啖助學習,是在唐代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據陸淳說,他拜啖助
為師,“秉筆持簡,侍於啖先生十有一年。”按:啖助於大曆五年(公元770年)去
世,時年47歲。上推11年,即上元元年。據陸淳說,他在啖助“述釋之間,每承善
誘,微言奧指,頗得而聞”[注],可知,陸淳師從啖助,對啖助的學術方法、學術
思想,特別是對啖助的《春秋》學有深入的了解,並深受其影響。
兩《唐書》說陸淳自幼師從趙匡,而沒有提到他師承啖助。事實上,陸淳師從
啖助,證據已很充分了。而說陸淳師從趙匡,卻沒有多少證據。趙匡,宇伯循,天
水(今甘肅天水)人,從師著名學者蕭穎士,大曆元年(公元766年)開始在宣、歙、
池都團練觀察使陳少游處任幕僚。做過殿中侍御史、淮南節度判官、洋州刺史。他
也是一位《春秋》學者,與啖助的學術觀點非常相近。從文獻記載看,陸淳與趙匡
並非師生關係。那麼,趙匡與啖助之間是不是師生關係呢?據陸淳《修傳始終記》,
大曆五年,即啖助完成《春秋集傳集注》那一年,趙匡正在陳少游幕府供職,前往
浙中,途經丹陽,曾到啖助居住處去拜訪,討論《春秋》經學,“深話經意,事多
響合”,二人談得很投機。趙匡打算回來時再到丹陽拜訪啖助,“當更討論”,但
不幸的是,啖助在這年去世。從這段記載看,趙匡與啖助在大曆五年以前並未謀面,
因此,二人之間也不存在師生關係。
啖助去世後,留下了《春秋集傳集注》及《統例》的遺稿。陸淳認為應該將它
整理出來,使喚氏《春秋》學發揚光大。於是,他與啖助之子啖異將遺稿抄錄出來。
陸淳又想到了與啖助學術觀點相似的趙匡。這時,陳少游改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
浙東觀察史,趙匡已隨節度使府遷鎮於浙東。於是,陸淳與喚異一起,帶著啖助的
遺稿去造訪,請趙匡幫助整理。趙匡對啖助的遺稿進行了加工、補充,然後由陸淳
進行最後編纂,統一體例,到大曆十年(公元775年)完成了這項工作。關於這個過
程,陸淳在《修傳始終記》中有過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