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頁(1 / 2)

著名學者劉囗《春秋》對策,許多觀點與他們的精神一致。陳商、陸龜蒙等都信仰

陸氏學說。因此,啖助等人的《春秋》學出現,帶動了整個經學的蛻變,是《春秋》

學史的一個轉折點。通過這次蛻變,經學在一定程度上又恢復了面向現實的能力。

從文化意義上說,啖助等人的《春秋》學研究,是韓愈、柳宗元掀起的儒學復興運

動的前奏,並成為其中的組成部分。

啖助等人的經學革新,對後代特別是宋代《春秋》學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這

種影響,反映在以下幾個轉變上。

第一,從章句訓詁向義理的轉變。啖助以前的《春秋》學研究多拘泥於對字句

的闡釋,較少對義理的探討。事實上,《春秋》作為儒學“五經”之一,研究者必

須對其中隱含的義理作出自己的闡釋。經學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為社會政

治提供理論依據。而政治形勢又是不斷變化的。因此,意識形態中的觀念也要不斷

變化,否則會成為僵死的教條,難以占領人們的精神領域。經學義理化,有助於建

立起一個不斷適應形勢變化的意識形態體系。因為總體來說,談義理比講訓詁具有

更大的靈活性與自由度,使經學更有實用價值。

第二,從《春秋》三傳分立走向三傳統一,變專門之學為通學。自漢代以來,

《春秋》分為三派,左氏偏重於補充史實,公羊氏則著重對“微言大義”的闡發,

穀梁氏介於二者之間,三派互不相容,壁壘森嚴,互相排斥,互相攻擊。即使一傳

之下,也有若干家,如一個《公羊傳》,就有胡毋氏、董氏、嚴氏、顏氏等不同的

派別,使《春秋》學成為聚訟之學,讀書人莫知誰是。啖助等人研究《春秋》,不

再死守傳注,而依自己的理解直接去解釋經文,即“舍傳求經”。但他們並不完全

棄傳注於不顧。對於三傳,史實取左氏最多,義理則不論左、公、谷,合則留,不

合則別出胸臆,另作解釋,以期融為一家之學。啖助、趙匡、陸淳這種“會通三傳”

的《春秋》學出現以後,三傳分立的時代就基本結束了。

自啖、趙、陸開創新《春秋》學派之後,繼起者大有其人。盧仝著《春秋摘微》,

韓愈贈詩說“《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究始終”,可知台傳注經更為徹底。

馮伉有《三傳異同》,劉軻有《三傳指要》,韋表微有《春秋三傳總例》,陳岳有

《春秋折衷論》。這類書意在調和三傳,對它們進行裁決,目的是“幸是非殆乎息

矣”[注]。由此可見,會通三傳或捨棄三傳,是中唐以來《春秋》經學的總趨勢。

最新小说: 捡到破碎的耽美文男主(校园1v1,弯掰直?) 水深则灵(骨科1v1) 厌度 【咒回同人】禅院家的女人 年级第一吃奶有瘾(高H) 《可恶,又被抓住了》(np sp改后重传) 训狗手册(NPH) 在后宫里开后宫(1vN) 旧瘢(下架重传) 和爸爸的七天(父女 高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