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的官僚學者歐陽修、王安石、范鎮、宋敏等人有了很好的友誼,他們之間志趣
相投,使司馬光在學術和政治生活中得到很多教益。這時由於多次舉薦他的龐籍失
去相位,出任鄆州(今山東東平縣)知州司馬光也被調離朝廷,作了龐籍的助手,
出任鄆州學典,再升任該州通判。第二年冬,他又隨龐籍去并州沖太原市)任通判。
在并州期間,司馬光感到自己官職卑小,不能在皇帝身邊施展自己宏大的政治抱負,
寫了一首送友人的詩,其中說:
我今三十餘,汩沒無他奇。
正恐浮食人,敢言位猶卑。
(《傳家集》卷2《守次道初登朝呈同言》)
感到前途渺茫,不能為時所用。不禁感嘆地在另一詩中說:“我年垂四十,安
待無華欺?所悲道業寡,泊沒無他賢,深懼歲月頹,宿心空棄捐。”(《傳家集》
卷2《初見白髮慨然感懷》)。然而,他平生所懷“忠君、利國、養民”之志,卻時
時不忘。當時的宋仁宗無後,到47歲還沒有立太子,朝野上下都為此事擔心,深恐
將來發生爭奪皇位的宮廷內亂。但是,一般官員都怕惹怒皇帝,招來橫禍,不敢進
言。對這樣的事,只有極個別不怕死的忠臣才敢出面進諫,當司馬光知道此事,並
得知自己在朝擔任諫官的好友范鎮已開始上疏請儘快立嗣,他也立即寫了《請建儲
副或進用宗室第一狀》,配合范鎮力爭早日建儲。他在上疏中懇切地詳陳利害,說
明立嗣是“朝廷至大至急之務”。並在上疏中最後強調說:“若失時不斷,悔之無
及。”(《傳家集》卷19)不料此疏被置之不理,義無反顧的司馬光竟不怕危險,
又連上兩疏,決心以丟官和效死來竭力議爭。結果還是“杳然若投沙礫於滄海之中,
莫有知其所終者。”(《傳家集》卷58《與范景仁書》)他不得已暫時沉默下來。
·
司馬光從20歲入仕做官直到68歲病死,其間除有15年時間從事《資治通鑑》編
修工作,其餘30餘年擔任官職。在這30多年的政治活動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他
以一個忠君、憂國和直言敢諫的賢臣的形象表現了他的政治見解並以此顯揚於當世。
特別是在他五年的諫官(公元1061—1065年)任上,認真履行了一個言官的職責,
關心政事,對朝廷竭盡忠誠,五年之中,前後共上奏章177餘招,其中對有些重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