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從古代儒學的政治理想中,尋求一種改造社會的方案,這於熙寧變法的改革思潮
是同步的。不過在具體方案上,他卻不贊成王安石的變法方針。
熙寧二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為相,準備實行變法。御史中丞呂公著向神宗推
存張載,說他“學有本源”。神宗於是召他進京,與他討論治國之道。他闡述了自
己以三代之治為目標的政治理想。他認為“貧富不均,教養無法,雖欲言治,皆苟
而已”。托古改制是古代改革的傳統模式,王安石變法也是拿《周禮》作依據的。
神宗聽了他的話很讚賞,準備立即重用他,但他推辭了,說他剛從外任上來,不熟
悉朝政,等觀察幾個月以後看能不能有所貢獻。以後王安石又找到他,請他出來參
與新政。他說:“朝廷將大有為,天下之士願與下風,若與人為善,則就敢不盡,
如教玉人追琢,則人亦故有不能”,委婉地表示自己的主張有所不同。張載的改革
主張和王安石的變法在改變貧富不均這一點是相同的,但方法和手段卻不相同。王
安石首先是以法律手段,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這樣就侵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是
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但這些新法也沒有馬上給農民帶來解決貧困的實惠,同時,
變法與守舊,新黨與舊黨,南派與北派的鬥爭又交織在一起,使得鬥爭更加複雜。
在這場鬥爭中,張載雖然採取中立的立場,但他原來的關係卻與舊黨比較接近。於
是,王安石命他到浙東審理一個案件。第二年,案件審理完了,回朝復命,正碰上
他的弟弟張天棋上書反對變法受到貶職的處分,他感到很不安。他的做官本來是為
了貫徹自己的政治理想,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定激流勇退,辭官回鄉,繼續他的學
術探索。
張載的改造社會的方案,也是從《周禮》那裡找到根據的,他與王安石不同的
是,他要恢復古代的井田制來解決社會的貧富不均問題。他說:“治天下不由井地,
終無由得平,周道止是均平。”他想從土地制度入手,根本解決貧富不均的問題。
面對當時的社會狀況,他認為變法是應該的,但王氏變法的具體過程失之急躁和煩
苛了,“變法須是通,通其變使民不倦”。
他的恢復井田制方案的具體內容是:把土地收歸國有,然後按照古代的井田法
把天下之地“棋布畫定”,分給農民。分得的土地不准出租和招佃,由國家統一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