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十分之一的稅收。地主不准多占土地,為了照顧原來土地多的地主的利益,就按
照他們原有土地的多少、分給他們做一個田官,這些田官可收一定區域土地的什一
稅,所以也會贊成改革。任命地主為田官的辦法,只是在土地國有化過程中施行。
過一二十年後,田官就要擇賢,不能世襲了。這個既要平均又要維護等級制的改革
方案,充滿理想色彩。因為張載沒有接近過政治權力的中心,這個方案,也基本上
是紙上的計劃。他回到關中隱居後,還試圖和朋友們一起買一些困地來進行這個井
田試驗;他說:“縱不能行之天下,猶可驗之一鄉”。他的計劃是在解決農民的土
地問題以後,廣儲畜、興學校、成禮俗、救災恤患、敦本抑末,實現所謂三代之治
的政治理想。這與他學術上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往聖繼絕學,為萬
世開太平”的崇高目標是一致的。試驗雖然最終未能施行,但張載對他的理想一直
是深信不疑的。
與井田制聯繫在一起的是古代的分封制,由於宋以後皇權專制的越來越加強,
所以從宋到明不斷有學者提出恢復井田制,寓封建之意於郡縣之中這樣的問題。黃
宗羲甚至從屯田論證井田制的可行性。其目的是想增加地方自治的權力,以克服越
來越強的集權造成的種種弊病。與之同時,則把維護等級制度的忠孝倫理建立在血
緣宗法的社會關係上。張載提出:“收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本。”[注]他的改
革方案,既有民本主義和大同理想的內容,又要維護封建等級制度與宗法倫理,這
是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的基本格局。作為理學的創始人,在這個總的社會政治理想
方面,他既是真誠的信仰者,又是注重實際的推行者。
三、求新創關學 破矩超前人
熙寧三年,張載辭官回到橫渠鎮,從此,他潛心講學,發奮著述。他的家境並
不寬裕,但有薄田數百畝以供生計,他在勤奮的學習和鑽研中自得其樂。《行狀》
說他“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或中夜起坐,取
燭以書。其志道精思,未始須臾息,亦未嘗須臾忘也”。他在文化的海洋中刻苦地
求索,在理論的山峰上孜孜不倦地攀登。在這個期間,他還開始招收門徒,傳授學
問,逐漸形成了以他為核心的關中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