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適度。他說:“聖人發而中節,而眾人不中節也,中節者為是,不中節者為非。
挾是而行則為正,挾非而行則為邪。正者為善,邪者為惡。而世儒的以善惡言性,
邈乎遼哉!”(同上)這是說,善惡非人性所固有,而是由於對情慾等的意念和要
求是否合理來決定。在胡宏看來,世儒以善惡言性,不過是遠離實際的迂闊之談。
“中節”一詞,出自儒家經典之一的《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
而皆中節謂之和。”這是說,人的喜怒哀樂之情的發生,有兩種情況:未發之前謂
之中,無所謂善惡之分;既發之後,應該合於中和之道,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
不乖戾,這就是“中節”,就是中和。胡宏說:“誠成天下之性,性立天下之情,
情效天下之動,心妙性情之德,誠者命之道乎,中者性之道乎!”(同上)胡宏不
以善惡言性,是因為以善惡言性同他的“中者性之道”的人性論相牴觸,所以他又
說:“凡人之生,粹然天地之心,道義完具,無適無莫,不可以善惡辨,不可以是
非分,無過也,無不及也,此中之所以名也。”(朱熹:《知言疑義》,轉引自侯
外廬等主編《宋明理學史》第八章),在胡宏看來,人性本為中道,無善惡可言,
這就是他的基本觀點。
胡宏又說:“好惡,性也”(《知言》卷1)。他認為,好惡之情,君子小人皆
有,其區別在於:“小人好惡以己,君子好惡以道”,好惡本身無善惡可言,關鍵
是看好惡的內容如何,好之以道是善,好之以己則為不善。他說:“察乎此則天理
人慾可知”,合乎天理的好惡謂“天理”,不合乎天理的好惡則是“人慾”,因此,
“好惡,性也”的說法同“性無善惡”論不相矛盾。胡宏所講的好惡,包括人的生
理要求和精神追求。他說:“夫人目於五色,耳於五聲,口於五味,其性固然,非
外來也。”(同上)這同告子的“食色,性也”是同一意思。無論“好惡以己”,
還是“好惡以道”,都是人的本性(主要指人的生理要求)所需。需求合理,就是
天理,否則就是人慾。
綜上所述,胡宏的人性論已經偏離了正宗理學的性善論。不過,他對“性無善
惡論”的論證是不夠周密的,比如:“君子好惡以道,小人好惡以己”是由什麼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