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舉,必先格物、致知,以及夫事物之變,使義理所存,纖細必照,則自然
誠意、正心,而後可以應天下之務”。勸說孝宗以身作則,遵照儒家經典中的義理
辦事,“任賢使能,立綱紀,正風俗”,以期達到國官兵強,抗金雪恥的目的。至
次年,朱熹又乘孝宗召見之機,重申前議說:“大學之道,在于格物以致其知。陛
下未嘗隨事以觀理,即理以應事,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上述建議的基本內容是
要求用“三綱領”(即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即格物、、致知、
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指導。先從皇帝本身做起,再施行於
臣民。這些意見雖受到孝宗的讚許,但因阻力太大,未能得以施行。
在知南康軍任上,朱熹又應詔上疏說:“天下之務,莫大於恤民,而恤民之本,
在人君正心術以立紀綱。”(《年譜》卷2)在這次上疏中,由於他力陳時弊,指斥
朝中諫官失職,使皇帝言路閉塞,“所與親密謀議,不過一二近習之臣。上以蠱惑
陛下之心者,使陛下不信先王之道,而悅於功利之卑說,不樂莊士之讜言,而安於
私督之鄙態。下則招集天下之士大夫之嗜利無恥者,文武匯分,各入其門。交通賄
賂,所盜者皆陛下之財;命卿置將,所竊者皆陛下之柄。”(同上)這次上疏,雖
是耿直之言,但卻觸怒了皇帝,幸好有人幫他說情,這才免於治罪。此後不久,朱
熹便感到其理想難於實行而辭去官職,專心研究經學,講論義理。不過,他並未就
此罷休,還是繼續向孝宗進言國事。有人勸他:“正心誠意之論,上所厭聞,戒勿
以為言。”朱熹講:“吾平生所學,惟此四字,豈可隱默以欺吾君乎?”(《宋史》
本傳)公元1188年,朱熹又借孝宗召他入對之機,大講“正心誠意”,共上《奏札》
5篇,其中以《戊申封事》著稱於時。《封事》說:“今天下大勢,如人有病,內自
心腹,外達四肢,無一毛一發不受病者,且以天下之大本與今日之急務為陛下言之。
大本者,陛下之心;急務則輔翼太子,選任大臣,振綱紀,變化風俗,愛養民力,
修明軍政六者是也。……今日官省之間,禁密之地,而天下不公之道,不正之人,
顧乃得以窟穴盤踞於其間。是以綱紀不正於上,風俗頹弊於下。”此《封事》達於
宮中,孝宗已就寢,又立即起床,秉燭披閱,並於次日下詔,授朱熹主管太一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