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了主觀唯心主義的“心”的主宰作用,目的是調和二者的分歧。然而,客觀唯心
論與主觀唯心論雖然同屬於唯心論,二者儘管可以相通,但最終仍然是不一致的,
“鵝湖之會”曾企圖調和朱、陸之間的分歧,使之會歸於一,結果還是未達到目的,
這就是最好的說明。不過,在呂祖謙自己的思想體系中,則作出了嘗試,但在實際
上卻是融“理”於“心”,自然偏向了“心學”一邊,因為他的基本觀點同陸九淵
的“心即理”的命題及其論證方法基本一致。其不同之點是承認了“理”是宇宙萬
物的普遍原則,是超時空的絕對存在。其與朱熹不同之點,還表現在他更相信“天
命”,並且提出了“理即天命”的說法。
在呂祖謙的哲學思想中,也包含了一些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成分。
由於“呂學”不私一說,其眼界比較開闊,態度比較客觀,呂祖謙不僅容納了
“理學”和“心學”,同時還吸取了永嘉學派的一些唯物主義思想,如在宇宙萬物
生成的問題上,認為萬物都是稟受了天地一元之氣而產生的。他說:“推本原而言
之也,萬物無不自天地而生者,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大哉坤元,萬物資生,故曰
萬物父母也,人為萬物之靈者,一元之氣覆冒,初無厚薄,得之全者為人,得之偏
者為萬物也。”(《增修東萊書說》卷14)。在理氣關係上,呂祖謙主張理不離氣。
他說:“理之在天下,猶元氣之在萬物也。……氣無二氣,理無二理。然物得氣之
偏,故其理亦偏;人得氣之全,故其理亦全。”這裡不但承認了理不離氣,而且承
認了“理”的“偏”或“全”是由氣的“偏”或“全”來決定的。此外,在形神關
繫上,他還堅持了“形神相即”的觀點。
在呂祖謙的哲學思想中,也包含了一些辯證法思想,例如,他提出了“天下之
理必有對”的觀點:“天下之理必有對,已立則物對,有對則有爭。一矜其能,一
伐其功,則爭之理存。蓋矜伐者,爭之對也。”(同上卷3)這裡雖然僅僅以一矜一
伐之爭說明理必有對,其用意是主張“無我”,要求不自以為能,不自以為功,但
他畢竟提出了“理必有對”和“有對必有爭”的觀點。在事物的矛盾統一問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