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歸於一,而定其適從。”(《全集》卷36《年譜》)企圖通過互相交流來調和兩
家之分歧。淳熙元年(1175年),邀請了陸九淵、陸九齡和朱熹一同到信州(今江
西上饒)鵝湖寺,進行學術討論。與會者除陸氏兄弟和朱熹、呂祖謙四人之外,還
有趙景明、劉子澄、趙景昭等人。
“鵝湖之會”所討論的主要問題是“為學之方”,即治學和修養方法問題。據
記載:
鵝湖之會,論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觀博覽,而後歸之約;二陸之意,
欲先發明本心,而後使之博覽。朱以陸之教人為太簡,陸以朱之教人為支離。此頗
不合(同上)。
討論一開始,陸氏兄弟便各做一詩以表白自己的觀點,他們在詩中稱自己的為
學之方是“易簡功夫”,譏諷朱熹的治學方法是“支離事業”。朱熹聽了二陸的詩,
雖然很不高興,但仍堅持討論了三天。最後,由於雙方各自堅持自己的觀點,討論
沒有達到預計的目的。鵝湖之會以後,“理學”和“心學”之分就十分明顯了。
所謂“易簡功夫”,就是教人先要樹立一個基本立場,這就是通過“切己自反”
來“發明本心”,即所謂“先立乎其大者”。陸九淵認為,如果這樣做了,即使
“不識一字,亦還我堂堂地做個人。”(《全集》卷34語錄上》)。所謂“支離事
業”,是指朱熹要求通過“格物致知”和“泛觀博覽”去認識與掌握“天理”的方
法,陸九淵稱此種方法為“支離事業”。在陸九淵看來,“易簡功夫”是經得住歷
史考驗的“久大”功夫,“支離事業”畢竟是時浮時沉而不可靠的。
儘管雙方在學術觀點上存在著不可調和的分歧,但他們之間的討論,仍然是一
次自由討論,彼此都能各抒己見,並未出現水火不相容的現象。由於雙方都能求同
存異,互相尊重,自鵝湖之會以後,朱陸二人常有書函來往,交流意見。特別應該
提到,在鵝湖之會五年之後,陸九淵帶領了幾個學生去拜訪朱烹,當時朱在南康做
知州,主辦了馳名全國的“白鹿洞書院”。當陸九淵到南康時,朱親率同僚、諸生
迎接。在此期間,還對陸表示了愛慕之情,為其兄九齡撰寫了墓志銘,還特請陸九
淵為書院師生講學。陸九淵以《論語》中“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為題,作了